【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1-10-16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5日第12版 |
太空再长驻 天和探无垠 |
作者:余建斌 吴月辉 占 康%
阅读次数:3357
|
10月14日,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中)、王亚平(右)、叶光富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指令长翟志刚——因热爱而坚持
担任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指令长的是“航天英雄”翟志刚。2008年9月27日,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中,他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被誉为“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13年后的今天,55岁的翟志刚再次以指令长的身份飞向太空。 翟志刚性格外向,被称自带东北人特有的幽默细胞。和他打交道的科研人员评价说,但凡有他出现的场合都充满欢乐。但他又不失沉稳。作为指令长,他经验丰富,甚至经过生与死的考验。 “神七”任务时,翟志刚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轨道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那一刻,人们从电视直播中看到的是五星红旗在飞船舱外展示,但并不知道当时的惊险。 当时,费尽周折打开舱门的翟志刚准备出舱时,轨道舱却响起刺耳的火灾报警声。飞船火灾是全世界航天员在太空最怕发生的事故。报警的第一时间,轨道舱内的刘伯明和返回舱内的景海鹏检查了所有设备,没有发现火灾。此时轨道舱处于真空状态,也不可能发生火灾。但可怕的报警声一直持续。在生死未卜的风险压力下,翟志刚和同伴临时改变了出舱程序,先从舱内取出五星红旗,进行太空漫步和舱外展示,再将固定在飞船舱外的实验样品送回舱内。尽管事后分析表明,轨道舱火灾警报只是一场虚惊。但这种面对巨大风险的临时调整,反映了他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 执行神舟十三号任务的翟志刚,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对已有近24年航天生涯的他来说,完全知晓每一次出征太空的机会有多么难得。和所有航天员一样,支撑翟志刚日复一日训练的就是“热爱”两字。他认为自己就是为飞行而生,而飞行也带给他荣耀和自豪,让他能一步一个脚印做好眼前的事。“最难的不是训练有多难,工作有多难,学习有多难,最难的是如何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事,用最高的标准和热情十遍百遍地做好。”翟志刚说。 他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参加新任务的新航天员,先按照要求把训练完成,再去和航天员教员沟通自己的想法,结合自己的太空经验,提高训练的针对性。翟志刚认为,这才是一名老航天员该做的,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飞行任务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飞行。 实际上,航天员教员们对翟志刚的评价是,他对任务的理解和思考都非常深入。尤其在出舱训练方面,教员们经常把他的操作步骤录制成视频供众人学习。许多航天员也说,从翟志刚这里不仅能得到快乐,还能收获信心和正能量。
“太空教师”王亚平——期待去舱外见识太空
航天员王亚平因“太空教师”为大众熟知。这次是王亚平2013年执行神舟十号任务后再度进入太空,为此她又将增添不少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以及首个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 神舟十号任务时,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支持配合下,完成了一堂4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利用失重环境演示了多项物理实验。此后她收到很多孩子写来的信件。 王亚平性格细致、认真。她曾是一名运输机飞行员。2003年,杨利伟飞向太空时,23岁的她通过电视目睹火箭升空,动了当女航天员的念头。“神十”飞行归来后,有小朋友问王亚平:“你在太空中会不会做梦?”她回答:“在太空,不管做不做梦,我都已经在自己的梦里。” 对王亚平来说,“神十”任务是她实现飞天梦的开始。此次重返太空,面对空间站任务,王亚平再次表现出不怕吃苦、不服输的个性。空间站任务中,出舱是超大负荷的活动。和男航天员臂力、体型和臂展的先天优势相比,女航天员对加压后舱外服的操控力,可能要花费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尤其是身着舱外服的航天员行动和操作主要靠上肢,需要增强上肢力量。 刚开始,王亚平没有具体概念。舱外服的试验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在200公斤的舱外服中工作五六个小时,手抖得拿不住笔。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王亚平加大训练强度,甚至放弃了很多假期。王亚平的体质训练教员提到,每次王亚平都要针对出舱任务加练臂力,抓握铅球、俯卧撑、举杠铃等。体质训练中,她总走得最晚。每次完成水下训练,王亚平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她甚至经常和其他航天员比一比谁的肌肉块更强壮。 王亚平是个爱好广泛的80后,喜爱摄影、音乐、运动和旅行。她尤其喜欢团结协作类体育运动,如篮球、羽毛球双打、田径类的接力赛等,她觉得这种运动能让她感受到一起合作的幸福感。 对于即将执行的任务,王亚平充满了信心。她说,人们常说飞行是不确定的艺术,但对航天员来说,都将由我们在天上的表现最终确定。她表示,期待能再次在太空回望美丽的地球,在中国空间站过一个不一样的除夕,也期待能有机会到舱外去见识太空。
“新面孔”叶光富——我已经做好了准备
在加入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11年后,叶光富第一次执行太空任务。但这并不是他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 5年前,在意大利撒丁岛,6名满身泥土的航天员从探险6天6夜的洞穴中欢呼着走出。其中一张中国面孔就是当时首位尚未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即公开身份的航天员叶光富。他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与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天员共同参加了欧洲航天局组织进行的为期15天的洞穴训练。 洞穴训练的目的是让人类在未来踏上其他星球时,具备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叶光富在这种极端环境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意志耐受力以及危机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他作为关键项目勘探组负责人,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协助下完成了勘测任务,获得了团队的信任,并凭着10年战斗机飞行经验、擅长导航和领航的能力,最后带领团队安全顺利走出迷宫一样的洞穴。 同行人员的评价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叶光富的特点,有国际航天员说:“让他执行这项任务,我非常放心。”随行摄影师说他“似乎永远也不知疲倦”,任务负责人评价叶光富“为人很友好,而且聪明,总是乐于学习新的东西”。 在担任飞行员期间,叶光富展露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能。某次,他驾驶战斗机返回过程中遭遇浓雾,加上当时是逆光方向着陆,几乎看不见跑道。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他沉着应对,严格按照流程有条不紊地操作,在与指挥员的密切配合下,调转机头,逆向着陆,飞机不偏不倚地落在跑道上。 2000年,叶光富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毕业后,由于工作需要,10年间平均每两年调动一次工作,改装飞行过5种机型。这对他是不小的挑战,每换一种机型,每换一个单位,就得重新清零,从头学起。但他说:“无论到哪,依然热爱飞行事业,依然热爱这片蓝天”。 与飞行员常态化的飞行任务相比,航天员在职业生涯中只有两种状态——飞行和准备飞行。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准备飞行,有的航天员甚至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未能实现飞天梦想。叶光富认为,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历练,人生的精彩也体现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奋斗过程中。这也是他一直用最好的状态训练技能的原因。 对叶光富来说,第一次进入太空就是半年之久,内心难免忐忑,但更多的是踏实。他说,已经做好了准备,力争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闲暇之余,他会透过舷窗好好看看这颗蓝色星球和祖国大地。
对话神舟十三号航天员 余建斌 吴月辉
10月15日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 翟志刚(左)、王亚平(中)和叶光富即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 10月14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亮相并回答记者提问。
问:这次任务还会出舱吗?新任务会有哪些新的突破? 翟志刚:在本次飞行任务中,我们仍然有出舱活动,而且还不止一次。“神七”任务时,出舱活动是技术的突破,现在的出舱活动更偏向于技术的应用,也更复杂、更艰巨、更具挑战。 在本次飞行任务中,我们还有手控遥操作对接,有各领域的科学试(实)验及研究项目。当然,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应该还是在轨6个月的长期驻留,这对人的身体、心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请大家放心,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坚决完成好这次飞行任务。
问:从“神五”首次亮相,到“神七”一飞冲天,再到即将入驻空间站核心舱,是什么激励着您始终坚持飞天梦想? 翟志刚:执行“神七”任务,我准备了10年时间,现在距上次执行任务又过去了13年。说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不如说经历了漫长的准备。两次飞行不一样的是任务的内容和时间,一样的是初心使命和永远不变的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
问:这次还会在太空讲课吗?想对青少年说点什么? 王亚平:神舟十号太空授课后,有很多同学写信问我,什么时候能再次飞上太空给大家再讲一课。今天,我可以非常高兴地告诉大家,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亚平老师终于再次追梦成功。而且这一次,我们即将进驻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同学们最好奇什么、最想看到什么都可以告诉我,我会带着大家一起去探索。 飞天之前,我最想说的是:“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
问:作为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性,有哪些特别感触?这次您和乘组将要在空间站度过春节除夕夜,有什么打算和安排? 王亚平:从神舟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我们即将进驻的空间站,无论居住空间、飞行时间,还是技术设备等,都不可同日而语。 这次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中过春节,据我了解,工程总体给我们准备了春节大礼包,但是里面有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所以,我和大家一样满怀期待。除夕夜我们乘组也会和大家一起守岁,我们要在第一时间把来自太空的祝福送给祖国。
问:作为第二批最年轻的航天员,第一次执行航天任务就长达6个月,对此有什么期待? 叶光富:作为第二批航天员,第一次执行任务就要飞行6个月,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这也的确是个考验,但我充满了信心。这份信心来自于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来自于飞行乘组的团结协作,也来自于我11年的努力拼搏。我非常期待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感受浩瀚太空,欣赏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也希望能够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问:2016年您参加了欧洲的洞穴训练,收获和体会是什么?对后续航天员的国际交流有什么期待? 叶光富:当时,我们来自5个国家的6名航天员,在特殊的地下洞穴环境中,相互学习、密切配合,最终和训练团队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这次难忘的国际合作,也让我深刻感受到,探索浩瀚太空、建设太空家园是所有航天员共同的使命和追求,我也期待有一天能够与国际同行一起遨游太空,也欢迎他们来到中国空间站做客。 荐稿人:xscclf 2021-10-16 执行编辑:xscclf 2021-10-16 责任编辑:zjy 2021-10-16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