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1-04-20 【编辑录入:zhujuy】 文章出处:《家国光影——开国元勋后人讲述往事与现实》人民出版社出版 |
聂力回忆父亲聂荣臻:开国元帅的“潜伏”生涯 |
作者:周海滨
阅读次数:12543
|
2009年12月29日,聂荣臻元帅诞辰110周年。 聂荣臻于199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元帅。他晚年曾说,自己打了一辈子的仗,没受过一次伤;搞过地下工作,没被捕过,算是命大福大之人。因而,在睡梦中不知不觉仙逝的聂荣臻,人称“福帅”。 “福帅”聂荣臻唯一的女儿聂力,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女中将。“我常常梦见父亲:在他居住了43年的老院子里,他坐在那辆旧了的轮椅上,把自己置身于明丽的阳光下;他微笑着望我一眼,一言不发,而后,他微微抬起头来,深邃的目光望向湛蓝的苍穹。在他1992年去世以后,不知有多少次,我梦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姿势……”在聂帅诞辰110周年之际,聂力眼里父亲聂荣臻的跌宕人生清晰依旧。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聂荣臻到香港开展地下斗争。长达4年的地下斗争改变了他的性格。“较早认识我父亲的都说,你爸爸在老家、在法国时,是很活跃开朗的,爱说爱笑,可是后来怎么就变了呢?我知道,这与他地下斗争时形成的保密观念有很大关系。后来的他,惜言如金,不爱讲话,慎之又慎。”在香港,聂荣臻度过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然而一位秀丽聪颖的女性却让聂荣臻的生活充满了温馨。她就是在香港担任机要交通员的女共产党员张瑞华。1928年4月,党组织批准了他们的婚姻。 1929年六七月间,邓小平去广西领导百色起义,途径香港时,聂荣臻知道后把他拽到家里。“自从在法国认识后,他一直称呼我的父亲‘老兄’,这个称呼一辈子都没有变。” 聂荣臻的女儿聂力说道。那天,张瑞华倾其所有,做了一餐丰盛的饭菜招待邓小平。“他们聊得开心,吃得也很开心。邓小平当然不会知道,为了招待他这一餐饭,他的老兄和嫂子需要过好几天苦日子,因为一下子用去了半个月的伙食费。” 在白区工作,随时都会面临被捕的危险。“父亲在香港曾经数次历险。”聂力在其回忆录里详细记载了父亲三次遇险情形。 第一次是结婚前,聂荣臻外出和恽代英、叶剑英碰完头,回自己的住处,刚到门口,就看到他雇请的阿姨,正把他的行李往楼下搬。聂荣臻感到十分奇怪:她为什么搬我的行李?但警惕性驱使他没有吭声。那位阿姨倒是个好心人,机警地给他递了个眼色。聂荣臻知道出了事,从容地离开了。事后得知,广东省委机关被敌人破获了,敌人搜查时见到一张写有聂荣臻住址的小纸条,便立即扑过来了。这个突发的事件教育了聂荣臻,以后他轻易不留字迹给人。 第二次,青年团在一个秘密地点开会,聂荣臻也要参会。他去的途中,因事耽搁了一小会,等他赶去时,看到一群面熟的人正往楼下走。他们都是来开会的呀,怎么往下走?父亲立即意识到,他们被敌人控制了。这个时候,聂荣臻又意识到,如果他稍有惊慌犹豫的表情,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如果他再一张口,必暴露无遗。他镇静了一下,硬着头皮,表情轻松大摇大摆地继续往楼上走,和敌人擦肩而过,敌人反倒没怀疑他。就这样他脱险了! 第三次,聂荣臻是遇到了叛徒。“在白区工作,怕的不是特务,而是叛徒。特务不认识你,你机警一些是有可能摆脱他的。如果遇到叛徒那就麻烦了,因为他认识你,你再镇静也没用。”那时香港只有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外出经常坐电车,很容易碰到特务或叛徒。那天聂荣臻上了电车,突然看到有个人的眼神不对,聂荣臻知道遇上叛徒了。这个叛徒也认出了聂荣臻,还冲他点点头。聂荣臻知道不妙,瞅准时机,挤到门口,抬腿从行驶的电车上跳下来。“那时候香港电车的车门是不关的,做秘密工作的人,重要的一条是要学会跳车。”地下斗争中,聂荣臻还养成了听大街上脚步声的习惯,香港的警察穿皮靴,走起路来“咔咔”响,很有节奏,老远就能听到,他外出执行任务,尤其是在夜里,一听到这种声音,就及时避开。“父亲总结道,马虎大意的人,不适合白区工作。有不少好同志,就是因为粗心大意,白白牺牲了自己。悲剧的发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1930年对于聂荣臻夫妇是极具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们的女儿聂力出生。一年以后,聂荣臻就远赴中央苏区,离开了母女俩。1934年,由于叛徒告密,张瑞华带着小聂力,与另一位同志杨庆桂及其子女一起被捕了。敌人对张瑞华和杨庆桂进行了多次提审,都遭到了二人的坚决否认。小聂力此时也展示了革命家庭儿女那一脉相承的智慧和顽强。“母亲后来对我说,我们被关进监狱后,和几个冒充共产党的女特务关在一起,她们总想哄骗你说些什么,可是你非常听话,不哭也不闹,饿极了就喝两口大人都咽不下去的野菜粥,从不和那些不认识的人说话。”一个月后,张瑞华等同志被以“查无实据”释放回原住地。张瑞华劝大家“先别动声色,敌人很可能是要放长线钓大鱼。要注意观察周围有没有敌人监视,再找适当机会逃走。”果然不出所料,国民党的特务一直在周围监视着她们。同志们耐心等待着。这样过了一个月,在一个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无人看守的夜里,张瑞华一行从后门逃了出去,并最终逃出虎口。 1935年,上海党组织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党组织决定分批疏散上海的地下工作者。张瑞华因此需调离上海,而此时聂力年龄太小,党组织从安全考虑,决定将聂力留在上海,与党组织负责人毛齐华的母亲生活在一起。 聂力开始了磨难的童年,她很早就学会了下地干活,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更要命的是,没人知道我的父母是谁。和父母分开时我还那么小,自己也不记得。有人见我没爹没娘,就叫我野孩子。”帮人带孩子、割麦子、插秧、纺线、织布……这就是聂力童年生活的全部。“有一回在地里摘棉花,不小心扎破了小腿,鲜血直流,我就用泥巴把伤口糊上,后来感染了,又没有药治,不停的化脓,最后都烂到了骨头。”好在还有毛齐华的老母亲与聂力相依为命。“我想去讨饭,老奶奶拦住我不让去,怕狗咬着我,她自己去。” 周恩来自始至终关注着聂力的命运。1938年,他委托上海地下党负责人派出两位地下党来到嘉定乡下找到了聂力,要带她到父母身边。然而,机警又倔强的小聂力却怎么也不肯相信这两个人。“你们是骗子,你们想把我卖到上海,放到大烟囱里烧大烟。要爸爸妈妈自己来接,别人不行!”小聂力执拗的大喊。两位同志怕说多了暴露身份,只好无奈的离开了。老奶奶去世后,聂力的生活更加艰苦,十三、四岁时,她开始在日本人统治的嘉丰纱厂当童工。直至日本投降。 1946年4月,周恩来派了毛齐华亲自去接聂力。4月16日,分离了14年的一家人终于在泪水与欢笑中团聚。“当时,我怕认错人,连忙取出放在贴身衣服里的、叶剑英伯伯送我的父亲相片来比对。父亲看出来了,大笑说:‘好好看看,像不像啊?’……我就激动得又是哭又是笑、扑倒在父亲怀里。”
荐稿人:zjy 执行编辑:zjy 2011.4.20 责任编辑:tmy 2011.4.2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