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02-05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2012年第3期P.83 |
共和国领袖的青少年时代 |
作者:晓 合
阅读次数:7375
|
(W)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是20世纪的启航。在这条航船上涌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他们都心怀天下、立志救国,献身于真理的追求;贴近社会、了解民众,敢于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信念坚定、知行如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心中的理想。请看他们的奋斗历程:
恰同学少年——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
1893年12月26日,正是大清王朝国祚衰微,风雨飘摇之际,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普通农家,诞生了一位将来注定要影响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他就是毛泽东!父亲毛贻昌精明能干,但很专制。母亲则深怀仁心,乐善好施。 少年毛泽东酷爱读书,8岁开蒙,先后在六家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为他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基础。13岁那年,他辍学归农,依然手不释卷,挑灯夜读。其间,当他读过时人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及明清顾炎武所写《日知录》后,心潮澎湃,燃起强烈的爱国热情。他重返私塾,一年后转入新式小学——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辞家之际,他慷慨赋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从此迈出韶山冲,走向新世界。 1911年,毛泽东考入湘乡驻省中学。1914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一师的学习与生活,对毛泽东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这里政治思想开始形成,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开始获得,身体得到了锻炼;在这里遇到了给他印象最深的老师——杨昌济。他常读《新民丛报》、《民立报》以及中西方的名著,广泛涉猎历史、地理、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 1918年,毛泽东毕业后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一名图书管理员。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下,毛泽东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翌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回到长沙,率领新民学会会员,动员青年学生总罢工,响应北京的爱国运动。他创办《湘江评论》,阅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建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0年11月,毛泽东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大会议后,毛泽东回到湖南,与何叔衡一起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建立了中共湖南支部。1922年,毛泽东先后领导了湖南安源路矿、粤汉铁路、长沙泥木工人大罢工,掀起前所未有的高潮。1924年国共合作开始,他格外重视农民问题。他在广州、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带学生调查研究,先后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此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上了井冈山。1928年,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由此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很小就过继给叔父,在婶母的抚育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10年,周恩来随伯父来到东北读书。在东北,周恩来参观了日俄战争的战场,看到了沙俄立下的碑,内心受到强烈冲击。于是,在一次课堂上,老师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同学中有的说是为了帮父母记账,有的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周恩来坚决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对于东北的经历,周恩来后来回忆道: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次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的,和留在家的兄弟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1913年,周恩来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在南开,周恩来关心时事,经常阅读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报刊、书籍;发起敬业乐群会并创办会刊《敬业》;参加全校数学、习字比赛并获奖。 1918年,周恩来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行前,他赋诗一首:“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到日本后,入东京神田区东亚高等预备学校学习日文,报考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科选科学习。在日本,周恩来阅读了《解放》、《改造》等杂志,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4月5日 ,周恩来回国前在日本京都写《雨中岚山》等三首诗,表达了他接触马克思主义后的振奋心情。 回天津不久,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爆发了五四运动。天津学生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9月16日,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界爱国同志会骨干成立了觉悟社。10月10日,在周恩来等人的组织下,天津各界群众四五万人在南开操场举行共和纪念会,痛斥北洋政府的罪行,周恩来等率领几千人前往直隶省公署请愿,遭到镇压并被捕入狱。后经多方努力,全体人员才被释放。 出狱后,周恩来逐步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在严修的推荐下,周恩来赴欧洲留学。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在上海搭乘法国邮船波尔多斯号前往欧洲。在巴黎停留了半个多月,周恩来前往伦敦,准备在英国入学。1921年3月,周恩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以后他又到德国参与创建旅德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法国创建了旅欧少年共产党。在欧洲,周恩来阅读了《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与教导》,并为《少年》(后改名为《赤光》)撰写了大量文章,阐述拯救中国的道路问题。 1924年9月,周恩来回到广州。此时,周恩来已经由一个追求真理的爱国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他年必成栋梁材——刘少奇的青少年时代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出生在湖南宁乡花明楼炭子冲的一户普通农家,排行第九,大家亲切地叫他“九满”。 刘少奇八岁那年,父亲送他到私塾读书。刘少奇学习刻苦,酷爱读书,且乐在其中。同学家藏书颇丰,他常常翻越山头到他家读书。因为爱读书,人送雅号“刘九书柜”。他少有大志,曾赋诗一首:“小树两边栽,浓荫绿上阶。他年成大树,必是栋梁材。”其雄心壮志表露无遗。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刘少奇对这一事件格外关心,他曾阅读《辛亥革命始末记》。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1913年7月,他来到离家七十多里的宁乡县城,进入玉潭学校学习。1916年夏天,他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从小学毕业。随后,进入驻省宁乡中学读书。 为了寻找出路,追求光明前程,1919年夏间,刘少奇来到了北京,决定争取留在这里读大学。由于北京大学学费昂贵,军事院校专业不合他的心意,他只得放弃在北京上大学的计划。这时,一条崭新的道路展现在他面前,那就是赴法勤工俭学。他在保定进入育德中学的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学习,后赴法留学也落空。刘少奇又决定赴俄勤工俭学。在贺民范的介绍下,前往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5月,刘少奇乘船从上海出发,赴莫斯科。在莫斯科,刘少奇被安排到东方大学学习,系统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1921年冬,刘少奇等人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这成为刘少奇人生历程的重要转折点。 1922年春,刘少奇回到上海,先被分配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处工作,后又参加了重新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中共二大会议之后,陈独秀派他回湖南工作。刘少奇来到长沙后,先到清水塘找中共湘区委接头,同毛泽东第一次见了面。随后,毛泽东派他前往安源,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完全胜利!在安源,刘少奇认识了何宝珍,并于1923年4月结婚。安源路矿在刘少奇的领导下,中共组织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工人。1925年春,刘少奇前往广州,参加筹备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1925年5月大会召开,刘少奇被推举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副委员长。会后,在1925到1927年,他又先后参与领导了上海“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武汉工人收回英租界的斗争,表现出他的睿智和大无畏革命精神。 “四一二”反革命后,刘少奇参加了中共五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会议闭幕后,他由武汉来到庐山。1927年10月,刘少奇由庐山来到上海,投身党的秘密工作,开始了他历史中的新的一页。
叹我河山泣泪红——朱德的青少年时代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地主废弃的粮仓内,仓房低矮、昏暗,不通风、不透气,十分拮据,生活困苦。 朱德祖辈没有一个识字的,家人抱着培养出一个读书人以支撑门户的思想,决定送朱德三兄弟读书。朱德先后在几家私塾读书,以在席家砭私塾读书影响最大。此时,他已经懂得“问国家事”,思考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1906年,在席先生鼓励支持下,朱德来到顺庆,先后在南充县立高等小学堂和顺庆府中学堂就读。1907年,朱德到成都求学,考入了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学习一年,萌发了“推翻皇帝建立一个好的国家”的思想。1908年,朱德毕业后应聘到仪陇县立高等小学任教。由于新旧思想冲突厉害,他很快发现教书不是他的出路。1909年春,朱德辞别故乡,远走云南,入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加入中国同盟会,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11年8月,朱德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陆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他参加云南起义、支援四川起义,来到滇南边疆剿匪,参加护国讨袁战争,参与护法战争。由于英勇奋战,战功卓著,朱德从连长擢升为营长、团长直到旅长,成为远近驰名的滇军名将。1918年,朱德率部移防泸州,派出清乡部队到各乡镇剿匪。在剿匪期间,先后写了《攻草帽山》等诗句。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从1919年下半年起,朱德和好友孙炳文经常埋头书斋,共阅 《新青年》、《新潮》等进步书刊,认识到中国“用老的军事斗争的办法不能达到革命的目的”等等。于是,1921年,朱德辞去军职,准备出国,寻找新的出路。1922年,朱德抵达上海,表达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却遭到陈独秀的婉拒。但他不灰心,继续寻找拯救中国的道路。同年10月,他远涉重洋来到德国。在德国,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书籍。一月后,由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3年5月,朱德移居德国哥廷根,继续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潜心研究国外军事史。1925年1月朱德离开哥廷根,专门从事党务活动,从中得到进一步锻炼,显露出革命气质和才华。他意识到:“革命要取得成功,要有人民的军队,还要有人民的支持。”因此,1925年7月,朱德前往苏联学习军事。在苏联,党组织安排他到莫斯科郊外的莫洛霍夫卡学习军事。 1926年5月,朱德返回祖国。回国后,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到四川做争取军阀杨森的工作。1927年1月,朱德前往南昌,转到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工作,主持创办军官教导团。之后,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对缔造红军做出了重大贡献!
宝剑锋从磨砺出——邓小平的青少年时代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协兴镇牌坊村。他五岁进私塾,学名邓希贤,后转入新式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吴玉章等人创办的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这时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有了朴素的“工业救国”的爱国思想。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0年10月19日,邓小平等人抵达法国马赛港。在巴黎,邓小平等20多人一起进入诺曼底的巴耶中学学习。1921年3月,邓小平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放弃学业,随后到法国中部克鲁梭施奈德钢铁厂、哈金森橡胶厂等多个工厂务工谋生。在工作中,他切身体会到资本家压榨工人以及生活的艰辛,原来单纯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对资本主义社会深恶痛绝。他开始明白,勤工不能俭学,做工所得也无法糊口。所谓想工业救国,学点本领都只是幻想。他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2年,邓小平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走上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他担任青年团旅欧支部的领导,还做过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杂志的编辑。他在周恩来的仅有5平方米的卧室内,进行杂志的刻写和印刷,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油印博士”。 1925年,“五卅惨案”的噩耗传到欧洲,旅法华人义愤填膺。邓小平和中共旅欧支部的其他同志,共同组织领导了旅法勤工俭学学生、华工和各界华人声援国内“五卅”运动的斗争。不久,邓小平由于积极组织活动而被监视。1926年,他受党的指派,乘火车离法赴苏,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学习。 六年旅欧生活使邓小平由一名普通的勤工俭学学生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正如他在《来俄的志愿》中写道:尤其是要来受铁的纪律的训练,共产主义的洗礼,使我的思想行动都成为一贯的共产主义化。 1927年春,邓小平受党的派遣回国,到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担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共组织书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冯玉祥将共产党员全部“礼送出境”。 “八七会议”后,邓小平随中共中央机关秘密迁往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先后当过杂货店老板、古董店老板。1928年至1929年,他担任党中央秘书长。回忆起那些白色恐怖的日子,他平和地说:在上海做秘密工作,非常艰苦,那是吊起脑袋在干革命。我们没有照过相,连电影院也没有去过。我在军队那么多年没有负过伤,地下工作没有被捕过,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
未出土时先有节——陈云的青少年时代
1905年6月13日,陈云出生于江苏青浦区(今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他家境贫寒,幼年悲惨,二岁丧父,四岁丧母。后由外婆抚养,外婆去世后,过继给舅父抚养。 1913年,陈云在镇上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写毛笔字。1914年,他进了练塘贻善小学读书,学习语文、数学、手工、体育。1916年,他进入青浦县乙种商业学校读书。只学了一个多月,又辍学在家。后来,在颜安小学校长杜衡伯的帮助下,免费进了颜安小学读书。 1919年12月8日,陈云小学毕业后,在老师张行恭弟弟张子宏的帮助下,离开练塘,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他勤学好问,很快成为业务能手,他善求新知,利用这里图书丰富的有利条件,如饥似渴地读书。他还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到商务印书馆设立的上海图书学校学习三年,学习英文、书法和书刊出版、印刷方面的知识。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陈云参与了商务印书馆职工的罢市、游行、募捐办报、义卖《公理日报》等活动。此后,他参与并领导了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的罢工运动,被推选为委员长。投身职工运动,使他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他参加了进步文化人士应修人和楼适夷创办的读书团体——上海通讯图书馆,比较集中地研读了《马克思主义浅说》、《资本制度浅说》等进步书籍。在革命斗争的洗礼中,他认识到必须要改造社会,才能解放人类。这一年,在董耀湘、恽雨棠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商务印书馆的经历,对陈云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商务印书馆建馆85周年时题词:“商务印书馆是我在那里当过学徒、店员,也进行过阶级斗争的地方。” 1926之1927年,陈云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一、二次武装起义由于各种原因先后失败。1927年3月21日,第三次武装起义开始,上海工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上海的统治。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工人运动再次转入低潮,陈云担任沪中区委委员,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 同年九、十月间,陈云回到家乡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组织领导农民运动。1928年1月陈云同陆铨生、吴志喜、夏采曦等领导了小蒸、枫泾农民暴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暴动失败,农民暴动的正、副总指挥吴志喜、陆龙飞都不幸牺牲。为躲避追捕,陈云藏到嘉善县舅父的挚友李桂卿家,化名“李介生”。其间,他经常巡视并指导松江地区党的工作和农民运动。1928年9月,陈云被任命为淞浦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 李大钊说过,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上,广大青少年要继承和发扬共和国领袖的精神风范,认清肩负的神圣使命,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激发潜力、提高本领,让青春在国家的发展中闪光!
荐稿人:xscclf 2013-02-05 执行编辑:xscclf 2013-02-05 责任编辑:zjy 2013.2.5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