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4-01-03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30日、31日 2014年1月1日

“我的根,在高原”(时代先锋)
作者:《人民日报 》记者 苏银成  阅读次数:6943

1388341047250_1

2013年6月5日,郭毅力(左一)在某区域训练基地向驻训部队官兵进行动作示范。

  张权摄(新华社发)

 

  “我在上边(西藏)几十年,这次怕回不去了……”

  这是武警西藏总队原司令员郭毅力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2013年7月10日,郭毅力突发心肌梗塞,倒在了出差途中。

  38年军旅生涯,56个生命年轮,郭毅力把汗水与心血洒在了雪域高原;从士兵到将军,他把忠诚与智慧献给了党和人民;为了西藏的繁荣稳定,他不惜用生命守护这一片高天厚土。

  “看见他的时候,他在加班;看不见的时候,他在下部队的路上。”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每年行程5万余公里。郭毅力任武警西藏总队主官5年多来,跑遍了全总队所有的中队,包括青藏铁路的无人区,累计行程25万余公里。官兵们称他为西藏的“活地图”。从部队驻点的统筹建设,到哨所的设点布控,他都烂熟于心。

  “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这是郭毅力笃行的信念。长期高原工作,原本身体素质很好的郭毅力患上了多种疾病。每次下部队检查调研都会出现缺氧心跳加速、痛风行走困难、水土不服拉肚子等症状,但他次次都奔赴最偏远、最艰苦的基层单位。

  “你们不知道,我们西藏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郭毅力常对亲朋好友说,“我虽出生在四川雅安,但在雅安只呆了17年,在西藏却生活了38年,西藏才是我的第一故乡,我的根在高原。”

  

  丰碑,屹立在雪域高原

 

  “我在上边(西藏)几十年,这次怕回不去了,我想……”

 

  这是武警西藏总队原司令员郭毅力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也成为他56岁的生命绝唱。

  今年7月,郭毅力因公出差,从拉萨回到了他在成都阔别已久的家。可他还没顾得上享受家庭的温馨,就急急忙忙地听取新兵中转站和总队经济适用房的筹备建设情况,并驱车到现场检查。

  7月10日6时,他突然感到胸闷异常,便呼喊妻子的名字。妻子钟玲听到喊声,急忙拿出速效救心丸送到他的嘴里。可依然没能挽留住他,郭毅力带着他的强军梦想离开了战友,离开了亲人,离开了他无比眷恋的雪域高原。

  38年军旅生涯,56个生命年轮,他把汗水与心血洒在了雪域高原;从士兵到将军,他把忠诚与智慧献给了党和人民;为了西藏的繁荣稳定,他不惜用生命守候着这一片高天厚土……

 

  我的根在西藏,西藏才是我的第一故乡

 

  提起儿子郭毅力,83岁的父亲郭全中心里满是骄傲。在他的记忆里,儿子从小就吃得下一般人吃不了的苦。那时候家里生活困难,郭毅力一放假就到河坝里背石头挣钱交学费,哪怕天气再热,照样坚持干了下来。

  “你们不知道,我们西藏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这是郭毅力1976年应征入伍来到西藏后,和亲朋好友常说的一句话。

  我们西藏!郭毅力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他常说,我虽出生在雅安,但在雅安只待了17年,在西藏却生活了38年,西藏才是我的第一故乡,我的根已深深扎入了西藏的土壤。

  走进郭毅力生前的办公室,一张长10米、宽5米的西藏地图格外引人注目。公务员告诉记者,郭毅力只要一有时间便会蹲坐在地图上,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这张地图上蕴藏着他太多太多的战略战术思想。从千军万马的部署,到各种战术战法的运用,从部队驻点的统筹建设,到哨所的设点布控,他都烂熟于心。官兵们都歆羡地称他为西藏的“活地图”。

  有两个数字,凡是到过西藏的人,都会有敬畏之感: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每年行程5万余公里,能有几人做到?郭毅力做到了。他任总队主官5年多,跑遍了全总队所有的中队,包括青藏铁路的无人区,累计行程25万余公里。

  由于长期在藏工作,原本身体素质很好的郭毅力患上了多种高原性疾病。每次下部队检查调研都会出现缺氧心跳加速、痛风行走困难等症状,但他次次都奔赴最偏远、最艰苦的基层单位。

  2008年正月十五那天,郭毅力赶到了海拔4830米的尼玛县中队,当天晚上,他拉肚子的老毛病又犯了,一个晚上跑了13趟厕所。这一夜,他几乎没睡,脸色发青,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一早,中队干部都劝他到县医院输点液,他却挣扎着爬起来说:“我有带药,不在这儿耽误时间了。”说完,让司机小姜把他背上车,躺在副驾驶座位上,当天又赶到400公里外的申扎县中队检查工作。

  可不管身体如何不适,郭毅力总是面带笑容地出现在官兵面前,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决不能因为自己的病痛影响整个部队的士气。


  使命如山,他时刻把国家安宁挂在心头

 

  担任武警西藏总队司令员以来,郭毅力时刻不忘重任在肩。他知道,组织把他放在这么重要的岗位上,既是一种信任,也是一份重托,他唯有尽心竭力履行好职责,才能不辜负党和各族人民的期望、官兵的信赖。

  作为军事主官,郭毅力针对西藏复杂的维稳形势,在深刻理解中央意图、全面分析西藏维稳形势、认真总结实战经验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军事行动政治仗”观点,成为武警部队乃至全军处置涉稳事件的指导。而他带领总队官兵在维稳过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战法训法,在遂行重大维稳任务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得到有效运用,已经铭刻在武警部队的辉煌战史上。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在郭毅力眼里都能联想到战术战法。一天晚上,郭毅力正在观看足球比赛,解说员说主队采用“抢、逼、围”战术,率先攻破对方球门。解说词带来灵感,郭毅力立即召集司令部相关人员,结合球赛研究出了既能方便群众,又能圆满完成执勤任务的维稳处置战法,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在全武警部队维稳行动中广泛推广运用。

  为了使部队在完成执勤任务中,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他总结出“柔性执勤、服务代勤、宣传促勤、显隐组勤”等模式,研究了46个课题、30多种战法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

  在一次重大维稳处突行动中,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一连几个夜晚,郭毅力办公室的灯都亮到深夜。他认真研判态势,并向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武警总部报告自己的判断。后来,事件发展果不出郭毅力所料。维稳行动中,他审时度势提出“政策第一,纪律第一,稳妥处置”的行动方略,为部队圆满完成任务提供了有力遵循和可靠保证。

 

  冲锋陷阵,将军的战位永远在前沿

 

  1.78米的个头,一双作战靴,一身迷彩服,走在队伍前,郭毅力格外威武。

  总队的官兵说:“我们的司令员,哪里有重大任务,哪里有危险,哪里肯定有他的身影。”

  今年3月29日,西藏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甲玛矿区突发大面积山体滑坡,83名矿工被埋。事发当天下午,郭毅力就率领部队冒着大雪赶往事发现场。

  那几天,正碰上他犯了痛风,膝盖、踝关节肿得老粗。他拄着拐杖,在现场召集相关抢险部队开会,部署抢险方案,指挥救援行动。连续3天奋战,出色完成了抢险任务,凯旋之时,郭毅力是靠司机背上车的。

  2008年5月8日,奥运圣火登顶珠峰,实现人类首次圣火耀珠峰的梦想。而为了这一天,郭毅力和他的官兵们付出了难以形容的艰辛。

  早在当年2月,郭毅力受领了护卫圣火登珠峰的重任。他亲自挂帅,3次率队对拉萨至珠峰大本营的路线进行实地勘察,详细掌握任务区域的地形、道路、敌社情等情况,制订了应对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6大类18种突发情况的方案,并实地进行实兵演练。

  4月28日8时50分,郭毅力率队经过670公里的长途跋涉,护卫圣火到达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此时的珠峰脚下,狂风挟着飞雪乱舞,针刺般打在脸上,郭毅力和大多数官兵一样,出现了高原反应,呼吸急促,头痛欲裂,嘴唇发紫。可他顾不上这些,一边指挥部队安营扎寨,一边调整警卫哨位,一直忙到深夜。5月8日9时17分,圣火成功登顶珠峰,郭毅力像个孩子似的与官兵们拥抱在一起,欢呼雀跃。

  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这是郭毅力笃定的信念。其实,郭毅力的生命早已透支。2009年3月,武警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专家已经对他发出了患心脏病的警告,可回到总队后,他连爱人孩子都没说。今年5月23日,他请假到成都,想到华西医院“大修”一次,但到成都当晚,就接到了突发情况的电话。他二话没说,便于次日返回拉萨指挥处置行动。

  郭毅力去世后,妻子钟玲理解他的心愿,7月15日,她与女儿郭琦一起亲手捧着将军的骨灰,把他送回了为之战斗了38年的西藏。

  第二天,郭琦按当地风俗,把一条长长的五彩经幡缠绕在爸爸32年前栽下的大杨树上。五彩经幡似乎读懂了她们的心愿,在微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

  女儿与妈妈紧紧抱在了一起。面对爸爸亲手种下的大杨树,郭琦含着泪用手机播放着爸爸喜欢的那首歌《踏雪有痕》“吼一声最近最近的蓝天,我挺立在高高的雪山顶上,喊一声最爱最爱的祖国,我用生命守护你的和谐安康……”

  从士兵到将军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宁,我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38年前,身为西藏边检站战士的郭毅力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从边防检查站战士到站长,从总队参谋长到司令员,他一直战斗在执勤、维稳的最前线。“吼一声最近最近的蓝天,我挺立在高高的雪山顶上,喊一声最爱最爱的祖国,我用生命守护你的和谐安康……”如今,听到这首歌,人们仿佛听到了郭毅力将军忠实履行使命的铿锵步伐……

 

  “肩上是千钧重担,不能有丝毫懈怠”

 

  “领导干部肩上是千钧重担,身后是千军万马,不能有丝毫懈怠。”郭毅力自警自省。

  作为西藏总队司令员,他深知,要带出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现代化部队,必须有使命和担当。

  于是,加强学习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他给自己规定:每天至少看书学习2小时。郭毅力有高原失眠的毛病,有时整夜难以入眠。他常和人开玩笑:“这病好啊,别人睡觉的时间,我能用来看书。”

  郭毅力办公室里,放着满满几柜子书。有关现代战争、反恐作战的书籍上,他写了大量的阅读注记。一份十八大报告扉页上,清晰写着:2012年11月21日第一遍、2012年12月10日第二遍、2013年1月10日第三遍。打开一看,正文的空白处已被注记占据。

  “司令员有严重的痛风病,这些心得和思考是他忍着剧痛写下的。”回想着那一幕幕,马东俊秘书忍不住流下泪水。

  短短几年,郭毅力先后研究出30多种维稳处突战法,并用于实战,其中10多种战法在高原部队推广。2012年,他撰写的《信息化条件下反恐维稳作战的组织指挥》荣获国防大学“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中心第一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然而,这些军事理念和论文是在出行的车上完成的。一支队参谋长漆伦学说:“看见他的时候他在加班,看不见的时候他一定在去基层的路上。”2009年深秋,郭毅力去那曲支队检查工作。途经比如县正赶上当地因为挖虫草引发纠纷,聚集了2万多群众,而当地武警中队兵力严重不足,经过细致的劝解工作,最终事件得到平息,没有酿成伤亡。这件事深深刺激了郭毅力。他坐在车上冥思苦想。三天后,“南北两线支援作战”的理念出炉了。

 

  “平时训练怕出事,战时就会忙乱出大事”

 

  人人都说郭毅力将军是名儒将,对人宽容大度;可他对待训练却毫不含糊,眼里容不下沙子。

  2010年5月,部队演习正酣。一支队作战指挥中心里,电报声、信号声此起彼伏,漆伦学却心无旁骛地熟悉汇报稿。

  正在这时,郭毅力突然出现在一支队指挥中心。“待在导演部看不出实情,我就是要到现场来看看。”郭毅力要求支队所有参演人员脱稿汇报情况,这下大家可抓瞎了。郭毅力严厉地说:演习就像实战,绝不能拿演习当演戏。并立即下达三道命令:一、演习全部推倒重来;二、参演人员必须脱稿汇报;三、打乱演习程序,各支队不再指定课目,全部随机抽查。于是,官兵的实战弦绷了起来,念稿子的、走过场的都没了踪影。

  “讲成绩一笔带过,谈问题浓墨重彩,郭司令员每次总结会就是这个路子。”训练处赵运财参谋说。2010年年底,昌都支队圆满完成了一次大型任务,受到各方好评。然而,郭毅力又找到了问题:驾驶员不熟陌生路况、指挥员对应急处置心中底数不够等。

  2011年初的党委会议上,他提出了“训大部队、打大战役、干大事业、求大成绩”的“四大”战略和“全区域长途机动拉练”训练构想。全区域长途机动,一次拉练百车千人跋涉近2000公里,一路上面临着塌方、滚石等诸多风险,有人担心部队人员安全。郭毅力态度坚定:“平时训练缩手缩脚怕出事,战时就会手忙脚乱出大事。”那曲地区交通极不便利,水炮车体形巨大、运动不便,支队领导提出不带水炮车,郭毅力斩钉截铁地说:“不带武器上战场,那叫送死,就是扛也要给我扛来!”

  然而,郭司令带兵也有着一片柔情。2009年的那曲地区尼玛县,已是隆冬季节。郭毅力司令员冒着严寒到中队检查工作。官兵们站得整整齐齐,大家激动万分,纷纷伸出手。然而,当他来到队列中央的时候,一名战士把伸出的手猛然间又缩了回去。

  小战士说:“首长,我……我不能跟您握……握手。”“为什么?”司令员问。小战士不吱声了。司令员一把拉住小战士缩回去的手端详起来:手上长满了老茧,一条一条裂纹纵横交织,满是血污。郭司令员急忙用双手捧住了小战士的手,不断地吹着热气,然后又拉着往自己怀里揣。

  小战士见状才怯怯地说:“首长,我怕弄脏了您的手。”

  “真是傻小子。” 司令员哽咽着背过身,一串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


  “去世前4天,还打电话询问对抗训练情况”

 

  机场反劫机中队的官兵忘不了:去年老兵退役后,郭毅力借外出乘机的机会,进行了一次突击拉练,结果因兵力不齐,出了不少洋相。郭毅力借返回拉萨下飞机的机会,又杀了一次回马枪,因为中队处置迅速,受到了他的表扬。

  郭毅力先后筹措5000余万元用于反恐装备、训练设施、装备网棚化、防御阵地建设,构建了以拉萨为中心,以日喀则至阿里、林芝至昌都为两翼的战备物资储备格局。在他亲自谋划组织下,自2009年起每年开展以“按纲抓建”为主题的“七长集训”等系列集训,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建设的明白人。2008年以来,总队累计投入十几个亿,相继完成了各基层单位、驻训基地的营房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部队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善。

  多年来,郭毅力带领着一茬茬官兵,为推进西藏的和谐稳定作出突出贡献,先后有120多个集体、300多名个人被国务院、中央军委、西藏自治区政府表彰为先进。

  “就是在7月6日,郭司令员去世前4天还打电话向我询问对抗训练情况。”总队训练基地政委朗杰哽咽着说。郭司令先后来过训练基地69次,如今这里成为高原地区的一颗“明珠”,成为培育反恐精英的摇篮,目前已有20多期数万官兵在这里锻造淬火。

  在总队作战指挥中心电子银屏上,记者见到了郭毅力倾心打造的高原地区处突作战数据库。打开数据库,西藏地区238处重要部位的立体模型图瞬间呈现在大屏幕上。制高点、建筑结构、周边地形地貌、人员构成等各项数值精确呈现。

  “有了这个数据库,指挥员在处置突发情况时能快速有效地做出准确判断。”作战处的同志告诉我们,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郭毅力徒步跑遍了拉萨的大街小巷,乘车跑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

 

  把藏族群众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

 

  推广温室大棚带动脱贫致富,援建希望小学帮扶贫困儿童,为藏族群众解决就医难题……扎根西藏的38年里,郭毅力的一举一动,都饱含着对雪域高原、当地人民的深厚情意。他的汗水与心血,为西藏繁荣稳定浇灌出一朵朵格桑花。

 

  帮建蔬菜大棚,万人千户脱贫致富

 

  一畦畦豌豆苗青翠欲滴,一串串西红柿压弯枝头,一片片黄瓜秧顶花带刺……走进那曲地区班戈县普保村,温室大棚里各种蔬菜瓜果似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这累累硕果,只是郭毅力推动西藏总队“万人千户工程”取得的一项成果。

  由于自然条件艰苦,海拔4000米以上的那曲地区,很难生长植物。2007年,时任总队总队长的郭毅力深入那曲地区班戈县普保村调研后,决定发挥驻地武警部队优势,在该村推广科技种植技术。

  在班戈县中队官兵的指导下,普保村村民扎西首先建起4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从菜苗拱土的那一天起,中队种植技术员每天至少3次到扎西家的温棚里指导。半年后,扎西家的大棚除去全部投资净赚了1万多元。看到扎西家富了,全村家家都跟着建起了大棚,如今户户过上了好日子。

  阿里地区先前乡,是西藏有名的贫困乡,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郭毅力下部队检查工作时了解到这个情况,带着支队的种养技术人员到乡里教农牧民种养技术,乡里建起了50个蔬菜大棚、养猪鸡鸭2000多头(只),当年人均收入就达到了1890元。

 

  15所希望小学,几千名失学儿童重入课堂

 

  记者在江孜采访时发现,只要悬挂武警牌照的车辆经过,总会看到路边行走的小学生停下来,向车辆行少先队礼。

  “西藏要发展,教育要先行。”2007年底,郭毅力与政委带头与贫困学生结成“一帮一”助学对子,并要求团以上干部每人定点资助1名贫困学生,负责其上学期间的学杂费、书籍资料费等,直至高中毕业。目前,总队已对口资助606名学生。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郭毅力下部队途经江孜,路过江孜小学时正值午饭时间,透过车窗,他发现学校院子里一群学生正冒雪蹲在地上吃饭。孩子们拿碗筷的手冻得通红,有的手背上开裂了许多细小的口子。郭毅力下车,拉着14岁的男孩扎西的手说:“叔叔想办法给你们盖饭堂。”

  回到总队后,郭毅力与总队领导班子一起商量,决定援建饭堂,总队多方筹资100万元,很快为江孜小学建起了功能齐全的饭堂。

  10年来,总队官兵累计捐款550多万元,建起了15所设备齐全的希望小学,使几千名失学儿童重新背起了书包。同时,总队要求每个支队结对帮扶一个贫困学校,每个大队帮扶一个班级,每个中队帮扶1至2名特困学生。

 

  援建10个村卫生所,关爱藏族群众

 

  “把藏族群众的病痛当作自己的病痛,把藏族群众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多年来,总队始终秉持着郭毅力要求的这一理念,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2011年10月25日,当高原的第一缕阳光照在拉萨市林周县边林乡卡优村的上空,村民们便穿着节日的盛装聚集在村委会院子里。

  那一天,被村民称为“菩萨金珠玛米”的郭毅力,带着医护人员为他们义务送诊和免费发放药品;那一天,西藏总队对口援建卡优村卫生所正式启用。

  村卫生所医生格桑措姆说,以前卫生所仅有一间房屋,一个所只有她和次白宗两个人,每逢农忙季节,她俩还要回家收庄稼、种地,卫生所常常是空所。郭毅力带队拉练经过村庄,了解到这里的情况后,便让总队出资25万元为卫生所修建了房屋,并捐赠了价值近6万元的医疗设备,还免费为卫生所培训医护人员,卡优村附近9个自然村的村民就医有了保障。

  近5年来,总队先后对口援建了村卫生所10个,派遣300余批次医疗巡回义诊分队,深入到那曲、阿里等340余个村镇,免费为农牧民看病5万余人次,抢救危重病人430人次。




荐稿人:xscclf 2014-01-03  执行编辑:xscclf 2014-01-03  责任编辑:tmy 2014-01-04

0
 

上一篇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下一篇为党掌管钱袋的红色特工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