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4-10-26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6日第2版

好军医,爱患者胜过爱自己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冯春梅  阅读次数:6731

  硕士毕业后,她放弃留校任教,选择从军报国。

  两赴非洲,参加利比里亚维和、中国与加蓬联合军演。

  被检查出肿瘤后,她依然坚守临床一线。开颅手术第八天,偷偷回到病房,帮病人检查诊疗。病危时,签署器官捐赠协议书,为了保证器官质量,瞒着医生停止服用化疗药物。

  她,就是北京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原副主任张笋,被广大患者誉为“白求恩式的好军医”。今年6月4日,张笋去世,捐献的双肾和肝脏移植给3名急需的患者。


  一脸笑容,一条规矩,一条热线,53个红手印见证她的高尚医德

 

  在张笋办公桌上压着一张字条:“作为一名医生,良心比技术更重要。”

  去年7月3日上午10时,室外气温达到38℃。张笋患脑部胶质瘤的消息传开后,许多患者从各地赶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他们集体倡议,呼吁社会救治张笋、宣传张笋。倡议书上,密密麻麻按满了53个红手印。

  河北省无极县农民王茂林激动地说:“老百姓需要她这样的好医生。”

  张笋的好,老百姓都记在心里。2012年12月的一天,张笋刚要下班,“120”送来一位满身污垢的流浪老人,初诊为偏瘫。有人建议送救助站,张笋却拦下了,自己掏出1000元钱为老人垫付了住院押金。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她带着护士剪头发、擦身子、换被褥;老人住院治疗期间,她天天到床头看望……

  送礼不要,红包不收,请吃不到。这是张笋给自己立下的铁规矩。护士长崔欣说:“有时病人丢下红包就走,她就让我去退还,或者交给住院处抵押住院费。”

  有一次,张笋也破例收过患者的“礼物”。一位姓李的病人家属特意从山沟老家带了几斤核桃,专程坐车送到医院时,核桃都被汗水浸透了。这一次她没有拒绝,高兴地收下了。这个人临走前,张笋送给他一盒苦荞茶:“这个降血压,带回去给你父亲,对他有帮助。”

  张笋的手机里存着100多名患者的号码。她24小时开机,接受患者咨询。谁得的什么病,住过几次院,甚至家里有什么人,她记得一清二楚。一位偏瘫患者,晚上经常失眠,每当睡不着时就给张笋打电话倾诉。整整8年,张笋不知道接了她多少次电话,从个人身体到家庭生活,常常一说就是半个多小时,但张笋从未挂断过电话。

  5月31日上午,一位身患脑骨瘤的患者打来电话,想请张笋给他看看病。张笋的丈夫马克强向这名患者说明了情况,帮他联系了医生,告诉他,“你就说你是张笋的病号”。张笋听说这件事后,执意要去科室看看。在爱人的搀扶下,走出病房没多远,身体虚弱、体力不支的她,又被爱人背回了病房。

  这名患者是张笋的最后一个病人。4天后,张笋逝世了。

 

  一身绝技,一份责任,一片丹心,她用高超医术为160多名疑难杂症患者解除病痛

 

  “神经内科有个女医生很神奇,别人看不好的病,她手到病除!”在石家庄及周边地区,找张笋看过病的人这么说,没找她看过病的人听别人这么传。

  18年间,她以精湛的医术帮助160多名疑难杂症患者摆脱痛苦,使数以万计的群众恢复健康。

  河北省衡水市农民王冬菊就是其中的一位。2010年秋天,王冬菊的四肢突然出现持续性抖动、脑袋不由自主地晃动,吃饭端碗拿筷子都成了问题。到多家医院求治,医生的诊断都是脑血栓后遗症,住院治疗也不见好转。

  在别人介绍下,王冬菊和家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张笋。仔细检查后,张笋判断,不像是脑血栓后遗症,很可能是帕金森病。辅助检查结果证实了她的判断。病因找到,对应治疗随即跟进,一周后,抖动症状明显减轻。一个疗程后,王冬菊办理了出院手续。

  张笋常说:“当医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让病人好。让病人好,必须有精湛的医术作支撑。”神经内科出现疑难杂症的几率多,对一些疾病,既查不清机理原因,又找不到病例文献依据,只能采取探索性治疗。近年来,张笋先后围绕“腺苷与激素酶在癫痫中的作用”“偏瘫与偏头疼”等10多项疑难杂症进行探索研究,在临床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

  张笋不但医术精湛,学术造诣也令人刮目相看。2001年12月,张笋来到白求恩的母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神经生理学博士后研究。其间,她先后两次应邀参加世界神经科学大会并作主题发言。出席大会的都是世界各国的院士和顶级专家,她是唯一的一名普通医生。《国际疼痛研究》是世界神经学领域的权威期刊,每5年出版一次,收录其间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在1998—2003年度期刊中,张笋的研究成果就占了1/10的篇幅。导师博拉·赛欧评价说:“张笋3年取得的成果,一般的人要做7年。”近年来,她先后出版了《神经内科治疗精要》等3部专著,38岁就成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全国青年委员。

 

  一身戎装,一腔热血, 一颗仁心,她捐献器官用最后一点力量照亮社会

 

  “不管硕士、博士,穿上军装首先是战士。”这是张笋常挂在嘴边的话。1996年,张笋从西安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入伍,成为一名军医。

  2003年4月,国内暴发了非典疫情。正在国外进行博士后研究的张笋,通过网络连续给医院党委发来3封请战书,请求回国参战。

  2006年,医院受命组建中国第五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名单里没有张笋。“建功沙场是军人最大的光荣。”她连夜写下请战书,几次三番找到院领导,最终如愿。

  进驻任务区第二十二天,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下达到麦牙村防控传染性流行病的任务。原来,该村有13名村民的脚趾和脚跟糜烂,长出虫体,发病原因不明,且呈现迅速扩散趋势。一时间人心惶惶。

  医疗队立即抽组人员前往调查救治。考虑张笋是内科医生,小组里并没有她。张笋以自己口语好为由说服领导,加入救治小组。经过艰苦会诊,“怪病之谜”被揭开。这是一种主要分布在热带非洲的寄生虫病——潜蚤病,在中国尚无记录。确诊之后,张笋和战友们多次到该村进行“消杀灭”,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使所有患者痊愈。

  维和的8个月里,张笋和战友们共接诊病人8400多人次,诊治的1000余名恶性传染病患者无一死亡,医疗队成员也无一人感染。

  张笋说:“能为患者看病治病,是我最快乐的事。”2012年6月,张笋被确诊为脑部胶质瘤。明知生命有期,她却淡然处之,悄悄把诊断书装在兜里,仍然像往常一样查房、出诊。

  2013年2月,病灶迅速生长,随时危及生命,必须尽快手术。手术前一天,她还在参加科室工作,向同事交待分管的23个病人。

  术后第八天,张笋就偷偷到科里,挨个查看自己的病人。化疗还未结束,她竟奇迹般地回到临床一线。

  2013年“七一”前夕,张笋缴纳1.1万元特殊党费,捐给了贫困学子和困难患者。她说要回报社会,回报组织,回报患者的厚爱。

  张笋反复叮嘱自己的丈夫:“万一哪一天我走了,就把能用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为了把健康的器官留给病人,张笋瞒着医生,从今年4月份就停止服用化疗药。5月28日下午,张笋亲自签署器官捐赠协议书。随后,她把家人叫到床前,叮嘱道:“不向组织提任何条件,不给医院添任何麻烦。”

  张笋走了,但她的“生命”仍在前行!



 

荐稿人:xscclf 2014-10-26  执行编辑:xscclf 2014-10-26  责任编辑:tmy  2014-10-26

0
 

上一篇支月英:整整教了两代人
下一篇敬民深处见肝胆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