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06-16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6年6月16日第5版 |
刘志丹:生而益民,死而谢民 |
作者:新华社记者 蔡馨逸
阅读次数:5455
|
刘志丹同志的资料照片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 仲夏时节,记者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采访,松柏苍翠的刘志丹烈士陵园里,回响着这首陕北百姓感怀刘志丹的歌曲。陵园刘志丹塑像昂首挺胸、凝视前方。 1925年,刘志丹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从黄埔军校毕业,参加并领导渭华起义,组建工农革命军;和谢子长等人开辟了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领导陕北军民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西北根据地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将陕甘边、陕北两块苏区连成一片,建立西北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出师抗日的出发点。 1936年春节过后,刘志丹率部队东渡黄河到山西打通抗日道路。4月14日,在与敌人的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刘志丹烈士陵园里,有两块镌刻着毛泽东为刘志丹题词的石碑,一块刻着“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另一块刻着“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刘志丹将军十几年的革命生涯,都处在白色恐怖和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但他从不畏惧,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出生入死。”烈士陵园党支部书记张晓维说,刘志丹经历了很多失败和磨难,但百折不回,丝毫没有动摇对党和革命的信心。 刘志丹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出自他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爱。 出生在陕北农村的刘志丹,自幼目睹家乡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十分同情穷苦大众,萌发了改造社会、复兴中华的愿望。在榆林中学读书期间,受魏野畴、李子洲等共产党员教师影响,如饥似渴地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常常激动得彻夜难眠。 “加入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这是刘志丹的入党誓言。“生而益民,死而谢民”,是他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 日前,在刘志丹女儿刘力贞生前居所,记者看到了刘志丹烈士照片。照片上的刘志丹一身戎装,目光含笑,英气逼人。年近9旬的刘志丹女婿张光说,刘志丹参加革命后,与家人聚少离多,女儿刘力贞与他相处时间很短,“在日常的细微小事中,刘力贞看到了父亲如何心怀人民、顾全大局,这对她的一生都产生了影响。” 刘力贞生前回忆,母亲刚到根据地不久,父亲就让她给红军战士缝补衣物、烧水做饭、照顾伤兵,他自己也常把马让给走不动路的小战士或伤员骑,把棉衣给在战争中丢了衣服的战士穿。打仗缴获的粮食、衣物,大部分都给了穷苦群众。根据地的战士和百姓都亲切地称呼刘志丹“老刘”,称呼同桂荣“刘嫂子”。 提出“红色”“白色”“灰色”三种斗争形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安定、南梁、照金创立三个游击区相互依托、相互支持,使陕甘边根据地打开了新局面;实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的方针,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刘志丹在领导革命斗争中不断发挥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取得了辉煌成绩,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上36位杰出军事家之一。 “刘志丹短暂的一生,驰骋于西北黄土高原,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几经风雨,几多磨难,领导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在志丹县刘志丹红军小学,师生们在激情讲述刘志丹的事迹;“生而益民,死而谢民”的共产党人精神,在那片红色的土地上传颂、承续。
荐稿人:ffy 2016-06-16 执行编辑:tmy 2016-06-16 责任编辑:zjy 2016-06-16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