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0-05-21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0年5月21日第13版

寝室变好了,朋友难找了
作者:施嘉奇  阅读次数:11876


       个人物品多了,公共财物少了;私人空间多了,室友交流的时间少了……大学里,8人一间的大寝室改为2-4人一间的学生公寓后,住宿条件变好了,但同学间热闹而纯真的情谊似乎也渐渐消逝。彼此变得客气而陌生,相互谦让、容忍也变得难了。而更难的是,同学间的人际选择性明显降低。

      上海交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陈颖,住在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里,“生活质量”却十分糟糕:从大一入校起,她和两个室友同住一个屋檐下,开始的却是“三夹板”的寝室生活。

      陈颖的两个室友个性都很强。她们的背景极其相似:独生女、家境颇丰、父母宠爱、好胜心强。原本以为这两个共同点很多的女孩能成为密友,没想到她俩却处处斗胜,不久就成了“死对头”。两个室友经常为各种琐事争取陈颖的支持:哪个偶像更靓?走哪条路更佳?怎么布置寝室更好?

     “我已经身心疲惫了。”陈颖不知道如何和室友相处,因为自己的任何选择只要偏向某一方,另一方就会立即找机会做她的“思想工作”。“在这样的寝室里,没有友谊,不能读书,甚至连好好休息都不行。”忍无可忍之下,陈颖申请换寝室,离开“是非之地”。

     当大学寝室从8人蜗居的斗室,升级为宽敞整洁、设施齐备的学生公寓,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无形地改变了——室友间寒酸却热闹的温暖关系,成了过去式。

     “居住方式的改变,确实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况”。石红,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心理学家。她详细解释了寝室由大变小后导致的人际关系间的微妙变化:大学寝室的安排,基本都是随机组合的,同学室友的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生活习惯、性情特征难免“先天不匹配”。虽然每个房间只住24人,较之8人一间的大寝室,其住宿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人际选择性却降低了。

     简而言之,当寝室里有8个人的时候,一个学生在“同一屋檐下”挑选朋友的余地相对较大,即便与2个室友之间的关系非常对立,他还有其他5个人作为交友的缓冲地带。而住在小寝室里,缓冲地带却消失了:无论喜欢不喜欢,是否处得来,都不得不去适应。因此,室友之间很容易形成互不兼容的“小团体”,矛盾难以调和,这往往使得人际关系改善的周期加长,甚至根本无法改善。

     发生在江西姑娘葛好身上的寝室故事更值得深思。

     进入上海的一所大学就读后,葛好就变得很孤独,根本无法与同寝室的3个同学玩在一起。聚餐时,她迫于经济压力无法前往;读书时,她迫于英语基础很难跟上……葛好觉得自己与寝室同学根本无法交流。有一次临考前,她竟然偷了寝室同学的上课笔记,藏在自己的枕头底下。

     “笔记完全可以向同学借,可她觉得自己不属于那个寝室,自卑和孤独导致了她的行为失常。”一位辅导员说,这也许是非常极端的例子,但如果每个大学辅导员都能道出自己经历的几个极端事例,这就说明,大学寝室的文化真的已经改变了.

     深受小寝室文化熏陶,90后大学生在适应的同时,也形成了有别于前几代大学生的独特交友方式和生活习惯。

     曾就读于华东师大法律系的小杨,有幸经历了从大寝室文化到小寝室文化的“跨越”,这种改变让他记忆深刻。

     大一、大二时,小杨入住的是8人大寝室。“那时,寝室里总是很热闹,我们有吉他、贝司,还有借来的架子鼓。印象最深的是晚上大家都回宿舍以后,要是有一个人弹起了吉他,马上就有人放声大吼,盥洗间里正在洗脸漱口的哥们一听见,立马把嘴一抹冲回寝室和同伴一起吼。”搬到学生公寓,小杨发现,昔日只要振臂一呼就聚成一伙的哥们,都作“鸟兽散”了——大家忙着上网打游戏,谁还来一块儿唱歌呀!

     从大寝室搬进小公寓,如同过去住在弄堂里的人一下子住进了乘电梯上下的高层住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房门的增多而变得陌生。

     8人一间的大寝室里,偶尔有人买来二手电视或者电脑,产权虽然属于个人,可所有人都可以共享,大家簇拥在一起,热闹得不得了。8个人还常常一起洗衣服、轮流去打水。这样的生活简单且辛苦,但室友们的互相依存度很高。

     而在4人一间的小公寓里,4张床与书桌上下分立,各人均有一台电脑以及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放置在寝室里的热水器、饮水机、洗衣机,更是提醒着大学生:不能同时分享,只能独用。

     “个人物品多了,公共财物少了,私人空间多了,室友间却变得客气而陌生,日子久了自然产生很多磕磕碰碰。”石红说,谦让、容忍似乎已经很少出现在小寝室里,当代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加尊崇个性和自我意识。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郝时志,这个学期也刚刚换寝室。令人意外的是,他与新室友之间从来不“啰嗦”,而与留在原寝室的两位室友却仍是好朋友。

     原来,郝时志在原寝室的两个好朋友格外爱玩,晚上常常呼朋唤友看碟片。这让习惯早睡的郝时志难以适应:“虽然都是好朋友,但他们实在太吵了。搬了寝室后,我既能有安静的休息环境,又能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对于郝时志而言,寝室只是一个休息的地方。

     有了电脑、接通了网线,大学里的朋友关系跨越了班级、系的界限。“如果你真的想交朋友,完全可以在校园网、人人网上发现志趣相投的朋友。”郝时志说。

     石红也强烈地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变化。在她看来,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引起人际矛盾的重要因素。因为现在的大学生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需求极为强烈,而大学阶段又是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然而,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又带着理想色彩,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多秉持着理想色彩进行交往,同时也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

     现实的校园生活中,有些学生对人际交往质量期望值高,对公寓室友的一言一行都十分敏感,由此容易产生误会和摩擦;还有些学生不擅言辞、也不屑取得他人的理解,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这就容易引起室友的反感,人际关系也会出现问题。

     90后大学生性格更加张扬、独立,他们更愿意和谈得来的朋友交往,同一寝室的同学能否成为朋友,已经不太重要。

     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其实存在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石红进一步分析说,其正面影响是,这一代人更加开放,如果在特定领域找不到朋友,他们更愿意到不同的领域和世界里寻找“同类”的友情;负面影响则是,不愿意妥协会导致这一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但石红也认为,团队合作精神的缺失也不能全都归因于大学生。当代的大学校园里、寝室中,有形无形的竞争都比过去更为激烈,尤其在如今就业压力非常严峻的情况下。

     “进入大四后,我明显感到大家都在较劲和竞争。”郝时志发现,他身边的很多同学如今都喜欢单独行动,不太愿意向大家透露在校外培训、考证的情况。“寝室里的同班同学,将来都是竞争对手。”

     小寝室里,夜晚的“卧谈声”被敲击电脑的键盘声取代。“这样的大学生活不孤独么?”回答记者提问时,郝时志很干脆地说道:“我从小就是一个人长大的,早就习惯了。”

     大学校园的后勤,是否可以根据小寝室的特殊环境而及时做出调整?

     一些心理学家发出呼吁,认为学校有必要改善小寝室里的物理环境,对一些“问题空间”进行改造,比如尽量避免单数构成寝室,适当扩大寝室的容量。还有专家建议,学校心理咨询的“战线”分布,应改变以班级为单位的现状,缩小至以寝室为单位,及时引导学生在小寝室里处理好各种人际摩擦,塑造健康向上心理的软环境。

    “事实上,进入社会后,小寝室里的诸多矛盾同样会伴随着这一代大学生而有所放大。但另一方面,谦让和团队精神却必然是未来就业时不可缺少的职业素养和品质。”石红说。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推荐人:lry    2010-05-21         执行编辑:lry   2010-05-21         责任编辑:xwf 2010-05-31

0
 

上一篇小心伤“心”
下一篇走出不良心境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