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09-12-13 【编辑录入:xiaomi】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

宽容的文化与文化的宽容
作者:赵畅  阅读次数:9688

 

   

    庄子曰:“君子不为苛察。”宽容,作为一种品德、胸襟、风范,一直为社会传承。

  在中国,最经典的宽容故事莫过于“六尺巷”了。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先生《旧闻随笔》记载: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桐城相府与姓吴的邻居之间有一空地,吴家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张的家人写信报告,本来想请在朝廷做大官的张英出来制止。谁知,张英批诗一首寄归:“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深感愧疚,立让三尺;吴家被张家之举所感动,也退让了三尺。这样,张、吴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张英无疑是宽容之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幽默的语气中充溢宽容之气。

  我相信,对为官的张英而言,他的爱心一定多于怨恨,他一定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观、消沉、焦虑、恼怒。屠格涅夫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张英不以势欺人的谦让之举,自赢得人家的理解和宽容。

  有权势的人对普通人作出宽容,总是让人多一分感动。台湾作家李敖一向孤傲,却崇拜撒切尔夫人曾经的一个细节:撒切尔夫人当政时,有次与内政大臣吃饭。一位年轻的女服务员,不小心将一碗热汤打翻并烫到了内政大臣。正当女服务员惶恐不安时,撒切尔夫人上前轻轻抱住了她,并轻声安慰她:“这个错误是我们谁都有可能犯的,你别太害怕。”然后,撒切尔夫人再去安慰内政大臣。与其说是撒切尔夫人走下高高在上的庙堂的姿态让人感动,那不如说是撒切尔夫人的宽容之举还原了人与人之间本真的关爱。

  其实,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需要倡导一种宽容的文化,宽容的文化是人际间和谐的润滑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但凡宽容的人,其胸中必然是清风明月、朗煦和风。因为宽容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它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使人愿意团结在你的周围。宽容也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就如一泓清泉浇灭怨艾嫉妒焦虑之火,还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

  宽容作为一种文化,其必然受文化的滋养,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宽容文化的土壤愈肥沃深厚,宽容文化的氛围愈浓烈厚重,那么整个社会的环境就愈宽松愈自由。这种宽松和自由,往往能从文化的宽容中窥见,或者说宽容的文化能助推文化宽容。自然,文化宽容也能反作用于宽容的文化,两者总是良性互动的。

  文化走进宽容时代,呈现出宽松、包容、多元的气象,其最基本的体现就是“一个生命个体没有精神上的紧衣,灵魂不被拘束着”,“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被容许极大地奔放发挥出来”。可以肯定,在文化的宽容里,必将使文化思想不断地产生新生命。

  造就文化的宽容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即便在文化的宽容环境里,我们也还需要对文化建设予以不断拓宽、推进,以不断放大文化宽容效应。因为文化宽容的程度也同时决定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程度,没有文化的变革和创新,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每一个文化人,我们又应该有怎样的担当呢?

 

荐 稿 人: wdk       

执行编辑:tmy       2009-12-13

责任编辑:lyl       2009-12-22

 

0
 

上一篇创新教育不能“剑走偏锋”
下一篇可贵的“不升本”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