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3-07-16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2013年05月23日A28版 |
走一走老场坊 |
作者:曹伟明
阅读次数:7607
|
在上海苏州河的北岸,有一座经典的历史建筑,曾经是“远东规模最大的宰牲场”。80年前,它的矗立轰动一时,岁月的灰沙却一度把它尘封。 老场坊,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并由当时上海滩最著名的建筑公司“余洪记”负责工程建设,总花费白银330多万两,1931年动工,1933年建成。场坊的建筑风格结合了古典英式建筑特质和古罗马西利卡式元素,无梁楼盖的设计大胆创新,错落盘旋的廊道则构成了奇妙的空间。整个宰牲场气势雄伟,规模庞大,占地8677平方米,建筑面积29491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层钢筋水泥结构,拥有一条2公里多长的屠宰流水线,各种熏蒸、消毒、熬油、凝血、包装、收容、储藏、化验、解剖等功能一应俱全,可谓是相当精致的。养殖场可蓄纳1000头牛、1500头羊、300头牛犊、500头猪。当年这里不仅可以供应大半个上海的肉食,还大量远销到外地甚至国外。据说当年全球这样规模的宰牲场只有三座,“老大”在英国,“老二”在美国,“老三”便是老场坊。这三座屠宰场,都出自同一位建筑师的设计。 1933老场坊,早在20世纪初,便实行“兽道主义”,让从水路或陆路运到这里屠宰的牲口,享受24小时以上休息的权利,让它们在临死前,放松神经,不产生垂死的惊恐感,减少体内毒素的排放,提高肉质的鲜美口感。同时,在屠宰过程中,做到“一刀见血”,干净利落。屠宰场,在食品卫生上,以人为本,体现“人道”,设计了一整套科学卫生的运行机制,建立了牲口来源的追溯制度,严把检验关,加盖戳记等食品处理的科学程序。对病畜、废肉、内脏、毛发等废弃物还专门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处置场和焚化炉,非常环保。当年,通过蒸气炉加工出来的动物油,虽然“雪白雪白”,质量上乘,却只能作为工业油脂,制造肥皂等之用,绝不能流入食品市场。 置身于此,探访整个老建筑,非常震撼,不仅具有高度的实用功能,更富有建筑美学与结构艺术的文化价值。老场坊外圈是由东、南、西、北四幢楼房围成的一个四方形的“四合院”。院的中央,当年宰牲场的主体建筑,更是一座貌似圆形的24边的大楼,与旁边四幢楼房通过楼道自然相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那精细的巴洛克风格的装饰艺术处理,更给人们以大气而又不张扬的感觉。真是匠心独具,是一座既符合生产需要,又在建筑艺术和生产工艺上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经典建筑,具有杰出创造的优秀工业设计。 2007年,老场坊变身为上海时尚的新地标。这里不仅成了摄影爱好者趋之若鹜的艺术宝地,更是青年人闪耀青春的乐园,创意餐厅、空中舞台、美术画廊、色彩斑斓,为公众提供一个零距离接触艺术和体验时尚生活的文化空间。 告别时,我蓦然回首,只见光影斑驳,文化为建筑创意了迷宫般的感觉,那建筑上镂空的水泥花格窗,让时空交错。老建筑、新文化,透视出繁华如梦、文化上海的过去与未来。
荐稿人:xscclf 2013-07-16 执行编辑:xscclf 2013-07-16 责任编辑:lry 2013-07-16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