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3-11-02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新民晚报》2013年10月30日A28

先锋的古典之作 ——外滩建筑之十一:外滩15号
作者:乔争月   阅读次数:8130

      

 

外滩15号 (摄影:张雪飞)

         1902年的秋天,华俄道胜银行新楼甫一竣工即大获好评。舆论称其超越了“地球这一隅迄今为止所取得的建筑艺术” 。这一年,主持设计大楼的德国建筑师倍高(Heinrich Becker)年仅34岁。

    如今这座位于外滩15号的大楼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19世纪的外滩几乎清一色的砖墙建筑,还未有这种以天然石材为主要材料,立面呈横三段、竖三段经典划分的大楼。大楼兴建中正逢义和团运动爆发,工匠们因不愿替洋人干活而逃离工地,拖延了工期。老牌建筑师们便认为这个大胆创新的年轻人要吃苦头。

    可是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倍高曾在德国慕尼黑学习建筑,又到埃及工作数年,1899年到沪发展。外滩15号是他的上海滩处女作。

   2010年上海章明建筑事务所开始对15号进行修缮。负责项目的建筑师林沄在深入勘察大楼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百年前同行的前卫与革新。当年钢筋混凝土尚未在华推广,但建筑师居然想到将碎砖、石头和水泥混合使用。这种罕见的做法虽然牢度不比混凝土,但事实证明效果也不错。

    设计15号项目时,倍高得到曾设计日本东京政府项目的英籍建筑师希尔(R. Seel)的大力协助。两位建筑师摒弃以纸筋灰浆粉刷的惯用手法,用花岗石作为外墙,并在表面镶贴乳白色的釉面砖,开创了先河。至今这些釉面砖仍有不少保留完好。林沄在保留老砖的同时,又复制了三种深浅不同的釉面砖修补缺损部分,让色差尽量不显眼。

    在《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中,郑时龄院士指出大楼原型是迦布里尔(Ange-Jacques Gabriel)在法国凡尔赛宫的花园中为静居的蓬巴杜夫人修建的小特里阿农宫。他认为该楼还是上海最早按西方古典主义章法运用柱式的实例。正立面装点着三种古典柱式——方形爱奥尼克壁柱,半圆形爱奥尼克柱和塔司干双门柱,庄严而典雅。

    15号落成后,倍高再接再厉。他与白迪克(C. Baedeker)合作的倍高洋行设计了大量德资项目,包括德华银行在华几乎所有支行。其最著名的作品要数外滩23号德国总会(1934-35年为建中国银行大楼而拆除),状如一个梦幻的姜饼屋。

    最近有幸探访修缮中的15号,虽然是一片杂乱的工地,虽只能进入两个房间,还是感觉美得目眩神迷。黄昏的微光透过彩色玻璃天棚,轻轻点亮了宽阔的楼梯和若隐若现的浮雕。在三楼301室,雕刻着众多动物图案的木墙裙席卷了整个墙面。每种动物均不相同,每一个都刻画得细致灵动。隔壁300室则风格迥异,褐色木雕变为金色壁饰和巨幅油画,俄国宫廷的气息扑面而来。

    兴建大楼的华俄道胜银行是清政府唯一一家与外国合办的银行,股东为中,俄,法三国,总行在俄国圣彼得堡。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苏联政府没收了总行,中国的14家分行继续营业至1926年。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成为新的主人。1949年后市航天局等单位曾在此办公。199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通过置换入主15号,之后上海黄金交易所也在此成立,但几年前两家单位先后搬离大楼。大楼业主外汇交易中心希望修缮,于年底完工后,15号将增添会展服务等新的功能。

    林沄认为与同时代外滩建筑相比,15号堪称精美的杰作。今日的外滩15号看上去纯粹而古典,111年前却是跨时代的先锋之作。对此1902年10月的本地德文报纸这样报道: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有史以来整个中国沿岸最结实耐用且最为昂贵的建筑。德国建筑师们完成了这个任务,其难度是外行根本无法想象的。设计方案巧夺天工,施工精益求精,这为两位辛劳的建筑大师——希尔和倍高—赢得了最高的荣誉。”

 

131102先锋的古典之作 ——外滩建筑之十一:外滩15号_conew2

 

外滩15号昨天:华俄道胜银行 今天:国外汇交易中心  建造年代:1902年

 

 

荐稿人:xscclf 2013-11-02   执行编辑:xscclf 2013-11-02   责任编辑:zjy 2013.11.2   校配图:109 2013-11-3

0
 

上一篇深海大洋锻利剑(时代先锋)
下一篇全球雇员敬业度调查:中国办公室员工最不敬业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