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4-11-09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校友推荐 |
土木工程今昔观 |
作者:蒋森荣
阅读次数:7884
|
作者近影
作者简介: 蒋森荣(1923-),男,浙江黄岩人,1948年毕业于前北洋大学土木系(现天津大学),毕业后40余年从事土木工程技术和教学工作,直至1989年在同济大学退休。
众所周知,人类自从走出丛林后,首先要求是生存下来,维持生存的条件就是如何在原野中解决“衣食住行”四项问题,在火耕时代以前,“衣食”两项可从自然界中取得,“行”需要路和桥,低级的路是人类自己用脚走出来的,所谓“路在脚下”就是这个意思,只有“住”的一项,如果没有山洞,只好采用天然材料“土”和“木”,由人类自己建造出来,以后就有了房屋。传说中的有巢氏(先民首领)教人伐木筑巢以避风雨,这就是最原始的土木工程,这门学科牌子最老、历史最久。我国最早的土木工程学科出现于1895年由晚清大臣盛宣怀在天津建立的“北洋大学堂”(即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
土木工程在西方称为“Civil Engineering”, “civil”一词的原意是“公民的”,所以说土木工程系科,除了建筑以外,还将市政,水利,交通运输(铁道、公路、桥梁)、海港、机场、都包括进来,好像凡是用到水泥和钢筋混凝土的工程都属于土木工程。那个年代,对于这些专业,没有标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请到哪一行的专家教授就开哪一门课,(以选修课为多),不同年份,不同学校毕业的土木系学生所学的专业课不完全相同,但是数理化,力学、结构、英语、制图都是必须学的。
解放后,学习前苏联的教育体制,1952年经过院系调整,将老大学工学院中的土木工程系分割为很多专业独立出去,似乎仅将“建筑工程”一个专业替代了土木工程,查阅了我校的历史(1907年的百年校庆纪念册),自1914年至今,土木系的名称已改变过22次,最终成为建筑工程系,并与交通运输工程系联手,共同建立起土木工程学院。
目前的同济大学虽然是一座多学院组成的综合性大学,但是唯有土木工程学院中的建筑工程系,规模最大、学术成就最高,可与“清华”、“天大”等理工科名校南北并肩而立。
既然名为建筑工程系,那么其内涵必然包括“建筑学”在内,但是由于“建筑学”的属性除了“工程”以外,还有“艺术”的一面,目前为世人所公认的六大艺术是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电影,也就是说建筑物不仅是要有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它还要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大型的民用建筑还有很多不同的特殊要求,涉及面很广,因此“建筑学”已经成为介于“人文”和“工程”的一门专业,必须独立设置,专门培养为好。
一般规模较大的建筑物设计程序,习惯上要分成三个阶段;一是方案设计,二是初步设计,三是施工图设计,方案设计十分重要,它是设计书中的纲领性文件,一般是由该项目的建筑师提出,并征得主办方的认可审批后方进入下一阶段的设计,结构工程师只是负责安全方面,并与水电,暖通等其他工程师随从这个确定后的方案逐步深入设计。这个惯例形成了建筑师在这个目标项目的权威地位。从属于这工程的其他工程师有提意见的允许,但没有改变方案的权力,也有个别的权威建筑师,十分傲慢,对其他工程师颐指气使,坚定己见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丑怪建筑,使得结构工程师无法分析力学反应,只得盲目增加材料用量,保证安全,有条件的结构工程师也可借模型试验,取得比较合理的结构设计,但是这种试验并不是一般设计单位都能够做到的。
美好的建筑造型确实可以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爱美之心人人有之,但美与丑的区别却难以定论,例如毕加索的画作,赞者奉为圣品,价值连城:贬者则将它视为孩童涂鸦,一文不值。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确实是一座美好的共用建筑,值得赞赏,但是你有所不知,由于天价的选价,使得这项工程在施工中停过很多次。所以建筑物与商品一样,也要考虑一下性价比问题,用烧钱换来美观,不值得提倡。
我酷爱艺术,也不反对时尚,九十多岁还穿牛仔裤到艺术品市场去淘宝。法国巴黎是国际上公开的“时尚之都”,它不但在服饰、化妆品、拎包引领时尚,20世纪中期也出现了几幢时尚建筑,以我所知的那幢“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为例,它将房屋内的全部设备管道和楼梯都暴露在房屋外面,当时曾在工程界引起许多非议,认为它是反常建筑,无美可取,我却在另一角度欣赏这幢建筑,认为反常就是时尚,它的设计思路是由当时的“内衣外穿”移植过来的,远视好像一幅人体解剖图,游人至此,必会驻足观看,探究一下这是什么工厂,绝对不会料到这是一幢博物馆,在功能方面也有好处,增加了室内空间和设备管道的可维修性。
还有一幢与“流水别墅”同样闻名世界的建筑就是位于纽约5号大街上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它的主展厅外形很像一只割去尾部的螺丝壳,螺旋体内的空间既是展厅又是楼梯,参观者在小坡度的地面,一边看布在墙面的展品,一边层层上行到达顶层,斜道宽度由下部的5米逐渐向上扩宽到10米,玻璃圆顶将天然光送入各层展厅,没有一点空间浪费,这幢建筑的亮点是将建筑造型融入功能之中,这才是大师杰作,可以流芳百世。
再来看看十多年内的中国土木工程的成就业绩,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可与西方任何国家匹敌,仅上海高层建筑已超万幢,最近封顶的“上海中心”高600多米,属中国第一,世界第二。解放前,24层的“国际饭店”是上海的“名片”,人们走过南京路时,有仰首落帽的可能,今天的“国际饭店”则是缩立在“姚明”身边的“小老头”。路桥方面更不必说,单单跨越长江的大桥就有40多座,高铁、高速公路,国道四通八达,无远不及。春运期间,一个月内要承受一亿多人次的流通量,相当于欧州三个小国全部人口的大迁徙。现在从上海去北京只要几小时可以到达,像乘公交车一样方便,乾隆皇帝欢喜游江南,只要他愿意,天天都能来。
最近还听到有关资讯,说中国以44亿美元为墨西哥建造高铁,还有中国“振华重工”为美国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建造了一座与金门大桥相对立的钢桥。我国土木工程也在探讨,以高铁换大米为泰国建造高铁,更大的构想是在研究能否建造跨白令海峡,从陆地造高铁直达美国,将来不必坐飞机,两天两夜就可坐火车到达美国,沿途还可欣赏北极圈内的冰雪天地,这些畅想无疑今后都可能成为现实,中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土木工程超级大国,前程十分灿烂。
最后还想谈一点我对目前建筑形式的导向问题,这个问题确实十分重要,必须引起警惕。2013年11月在南京“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战略会议”上,程泰宁、崔愷等工程院士痛批建筑界的求洋求怪现象,并获得满场建筑师的认同。东南大学(南京)做了一项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核心区一平方公里内的新建大楼,中国建筑师和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个数比例:北京是0 : 8,上海是3 : 23,广州是3 : 9,就此看来,北京的自信力最差,广州最好,上海居中,很多建筑师对这种崇拜倾向有着切身体会。在一些重大项目设计方案的审议中,有些专家也会收到主办方对某一方案的“力挺”或“明示”,使洋方案一举中标,设计CCTV新大楼的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曾经暗里透露说,只要主办方有足够的权力,不管设计方案如何丑怪,造价多少高昂,以及有关城市规划控制性标准,都可突破。如是这般,就可以使中国城市成为西方流派建筑师的实验场,并使国家为它大把支出帑银,令人心痛。
现在可以用北京的两幢标志性建筑——“鸟巢”和“中国大剧院”造成后的社会舆论来看,多数人认为是不合理的烧钱建筑,“鸟巢”外部钢构件没有一根是相同的,施工难度极大,用钢量达到800千克/平方米,并且使用了从外地运来的特种钢材。更为可笑的是天安门前面的那只放在人造湖中的“大鸭蛋”,不伦不类,破坏了周边的严肃环境。这两幢建筑造价都是天文数字,大大超过了预算。
犹为可虑的是,由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搞怪建筑”思潮已经扩散到许多中小城市,并把它当作当地的“地标”和官员们自己的“政绩”。
10月,习近平总书记已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话了:“请你们不要再搞那些奇奇怪怪的建筑了”。我也奉告那些地方当家人,你们也该看看老百姓的脸在哭还是在笑?
目前,中国还有很多人正在倾听杜甫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在期待着早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节省点钱为百姓建房吧。
总之,土木工程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它为人类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当代土木工程不是孤独的学科,它的创新和发展仍需其他学科的配合,如材料科学,机电科学,IT技术,美学等等。
自从2012年我的老伴张美芳病故以后,我独守幽窗,整日捧着我小女儿给我的“咬了一口的苹果”“(Ipad)”,似痴不痴,似呆不呆,懒散无为,也没有写过一篇文章,近日接到建工系的通知,要我为庆祝土木工程学院成立百年写“我与土木工程二、三事”征文,我退休已25年了,在学术上已无事可写,只能对我国土木工程的今昔比,拉杂的写些感想而已,不妥处尚祈业内高贤指正为祷。
(稿成于2014年11月7日)
荐稿人:lyl lry 2014-11-09 执行编辑:lry 2014-11-09 责任编辑:xwf 2014-11-1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