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未入选“挑战杯”决赛,同济女生的创业同样引人关注
在很多比赛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赢家,而是输家。
第八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刚在同济大学落幕,在这场“创业嘉年华”里,今年读大三的同济大学建筑系学生谢薿没能成为主角,但她着实是一个重量级的“围观者”。
早在去年10月,谢薿曾怀揣一份发展“学术地产”的商业计划书报名加入“挑战杯”,提出“学术地产”的概念。如今大学里,图书馆的自习座位普遍吃紧。谢薿看到了商机。一年多前,她在学校附近创办了一间校外自习室,试图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学习需求”为卖点,尝试开发学术地产。
记者在采访中获知,这一项目在本轮“挑战杯”的校级和市级比赛中曾引起广泛关注,但最后止步决赛,是因为不少评委发现,这一项目有软肋:只要大学跟进服务,校外自习室就会轰然倒闭。
“占座”风行,女生无奈创业
从云南大理考到上海,谢薿的梦想是当一名建筑设计师。她没想到,为了在建筑这条路上走下去,她还得先拐道“房地产”。
和很多985大学一样,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的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同样上演着“占座”的惨烈状况。因为学建筑,谢薿经常要抱着画板画图纸。一块画板的面积,大约有两张A4纸这么大,若坐在普通的自习教室里,画板一搁在桌子上,就会影响坐在前面的同学。大多数时候,建筑系的学生只能“猫”在学院的教室或寝室里,那里的桌子才够大。可那里,却都有熄灯制度。
一些已经到海外名校读书的同学“深表同情”。一位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的同学说,晚上再晚,他都能在宿舍楼里找到和同学小组讨论以及自习的小会议室;而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四点钟仍然灯火通明……这些信息,都让谢薿颇受刺激。
很多同学不满大学的自习环境,学校又有管理上的难处,谢薿最终想到,不如自己创业解决问题。
“新店”开张,满足不同需求
去年6月,“未央自习室”开业了,在离同济大学步行5分钟左右的一幢商住两用楼里。谢薿当起了“老板”,并从“宜家”等建材市场购买价廉物美的木板,自己动手拼装、设计家具。自习室最初投资了六七万元。
在迎来一批批“顾客”后,谢薿发现,潜在的市场需求比她想象得大得多。换言之,“学术地产”或许真有生存空间。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应付期末考试,很多人还要考研、考各种证书,他们很乐意建立自己的学习群或小组,在信息上互通有无;也有的同学学有余力,想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业或者做项目,大伙总得有个地方一起碰头商量事情。”不仅如此,目前不少985大学都在加快推进教学改革,本科生中研讨课、讨论课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越来越多的老师借鉴海外名牌大学的做法,要求学生分小组、协同完成作业。
大学正在变化,无论是“90后”大学生身上散发的活力和独立自主意识,还是源于大学内部的改革,客观上都对大学的学习场所和学习环境提出新的要求。
“风险”存在,准备见好就收
确如前期参与“挑战杯”评审的几位专家所预见,只要大学的服务跟进一点点,学术地产的生存空间将被大大挤压。
谢薿从这个学期开始,明显感到“做生意”有难度了。直接原因是,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的本科生寝室不再实行熄灯制度,通宵供电。这样,多数学生下了晚自习,就可以在寝室学习。
更多的大学正在出台图书馆改造计划,为学生开辟更多优质的学习空间和场所。“如果大学能够提供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场所,我愿意关门歇业。”自从经营校外自习室后,常有社会机构和风投机构闻讯而来,找谢薿洽谈合作,但多被她婉言谢绝。用她的话来说,时刻准备“见好就收”。
谢薿的“学术地产”已经让这个女孩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永远接触不到的知识,她创业为的是回归学业,期望大学的服务不再缺位。
本报记者 樊丽萍
推荐人:lry 2012-11-30 执行编辑:lry 2012-11-30 责任编辑:xwf 2012-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