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1-06-06 【编辑录入:zhujuy】 文章出处:2011.5.28 解放日报第八版 |
提倡“老黄牛”精神 |
作者:程树榛
阅读次数:9583
|
“老黄牛精神”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呢?似乎应该从老黄牛说起。 每当提起“老黄牛”这三个字,总能唤起我一段难忘的回忆。 小时候我生活在农家,我们家曾经喂养一头老黄牛,从我记事的时候就有它了。每天很早便下地耕田犁地或收割庄稼,晚上太阳落山之后才回到牛圈中来,经常是累得浑身是汗,可从未听过它叫唤一声或与人违拗一下。它长着一身金黄色的皮毛,用手摸着像缎子一样柔软,暖茸茸的。我小时很调皮,在它偶尔闲着的时候,总爱骑在它的背上,双手抱着它的角,赶着它到田野里玩耍。它对我非常友好,服服帖帖,顺顺从从,从不向我动怒或者发脾气。我也把它当作好朋友。我每天放学之后,便到野外薅青草喂它,常常背着家人把好的饲料偷偷地喂给它吃,为此曾挨过一家之主的伯父多次呵斥。但我总是不改,回头照例去做。不过,却得到那位老长工叔叔的夸奖,他说我心眼儿好,这牛是通人性的,你对它好,所以它也听你的话。这头老黄牛在我们家服务好多年,在我上中学离家的时候,还专门到牛圈里拍拍它的脑袋,以表示向它告别;它伸出舌头舔我的手,算是回答我。 从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那已经是五十年代中期了。在我的同事之中,有一位老同志,不善辞令,平时木讷寡言,与领导和同事都往来不多。可是对自己分内的工作,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任务完成得又多又好。不仅如此,每天上班,数他来得早。来到之后,便为大伙打开水,擦拭桌椅,打扫卫生。等我们上班时,办公室早被他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晚上下班时,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关窗户,闭灯锁门,倒纸篓,一应杂务,全是他来管。我们都感到有些过意不去,他总是说,我家里事少,多干点,没啥。因此,大家都说他是老黄牛式的干部。 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谁知到了最后,斗争的矛头竟对准这位“老黄牛”了。其罪名是他“只管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于是,批判之后,便让他写检讨。可是,他的检讨怎么写,也不能通过。也是这位老先生心眼太窄,一时没有想开,竟在一天深夜跳楼自杀了。 从此以后,再也听不到有人提倡什么“老黄牛”精神了。现在,人们一说起来某某人能干,有本事,吃得开,受领导重视,指的便是那些能说会道、敢冲敢闯、能挣会花的人,那些被誉为“大款”和“大腕”的人;而那些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就很少有人理睬了。至多有人念叨一句:此人就像头老牛似的,言外之意,是没有什么大出息。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前一种人物尖子,固然有大用场,有大出息,但他们毕竟不是很多;而更多、更常见、更需要的却是后一种人。我这个人经历不多,见识不广,与大人物很少共事,因而对他们相知甚少;但对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们,却更多一份尊敬和爱戴。因为他们奉献的很多,索取的很少;报纸上无名,屏幕上无影,电台上无声,而他们却心安理得,一如既往地为所从事的平凡事业尽职尽力。这样的人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吃下的是草,挤出去的是奶”。这种奉献精神,也就是“老黄牛精神”。 在某些时尚人物眼里,这可能又是迂腐之论;而我却一直抱着这个死理不放,可谓顽固不化了。
荐稿人:zjy 2011.6.6 执行编辑:zjy 2011.6.6 责任编辑:tmy 2011.6.7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