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1-08-25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1年8月23日第11版

幸福的奥秘
作者:林 声  阅读次数:12318

         人们的幸福感每天都在变动之中,这些变化无疑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觉,认为自己幸福的人,远比不幸的人或认为自己不幸的人幸福,他们对自己的家庭生活、个人生活、财务状况、健康状况感到满意,所以他们是幸福的人。幸福与我们对生活的感恩之情,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观态度密切相关。

如何提高幸福水平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你多做以下方面的事情,你就有可能提高自己的幸福水平。

1、帮助他人

      如果某一天,你用几元钱帮助了他人,那么你在这一天里一定比其他日子感到更幸福。无私的行为还可以改善你的婚姻,这对于你和你的配偶都是愉快的体验。人们在做了好事之后会更快乐,因为他们会感觉生活更有意义。不过,期待回报算不算无私的行为呢?这也许要取决于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帮助他人似乎确实能让我们更快乐。研究人员在一项研究中要求学生每周做五件好事,并持续六周,比如献血或帮助别人做好事等,参加实验的学生可选择每天做一件好事,或一天做五件好事。结果表明,每天进行善意活动的学生在六周内他们的幸福感都有所提高,但幸福感提高最明显的是每周在一天内做了多件好事的学生,他们的幸福感令人惊讶地增加了40%。

      心理学家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每天只做一件好事不如一天做多件好事的印象深刻,哪怕只是一些微小的好事。

2、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可极大地提高幸福感。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每周一次写下让我们心怀感激的五件事,可提高幸福感水平25%,学会表达我们的感恩之情并不需要花费大量金钱,甚至根本不需要花钱,也不会占用我们太多的时间,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真正的挑战是要改变我们的一些常规思维方式和行为。人们一般认为通往幸福的道路漫长而曲折,相比之下,学会感恩却不费吹灰之力,只要我们愿意睁开眼睛去努力发现生活中值得我们感激的事情,就能轻而易举地让自己更幸福,何乐而不为呢?

3、积极想象

      想象最好最完美的自我,听起来像是在幻想,或是在做白日梦,但它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在想象你的未来时,你希望未来一切美满顺利,与此同时,你也就为自己设定了为之努力的现实目标。然后,你可以将自己有可能达到的最佳目标写下来,可有助于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决心。

      研究人员对这一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测试:一组学生被要求在20分钟内写下对自己未来四天里的最佳期待,另一组学生则被要求写一个中性的题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的学生相比,那些写下自己对未来几天最佳自我期望的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这一益处甚至在五个月后仍然有所体现。

      积极的想象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反之亦然。例如,在忍受艰难时刻方面,人类比我们想象的更具韧性,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说的那样,“悲观者在每个机会面前看到的是困难,乐观者在每个困境面前看到的是机会。”

4、运动锻炼

      运动可帮助性情孤独和感情脆弱的人与抑郁症作斗争,让他们变得快乐幸福起来。研究指出,运动可提高人体两种化学物质(皮质醇和内啡肽)的水平,进而对人的心态产生影响:人们在愤怒或恐惧时肾上腺产生皮质醇,血压和血糖水平增高,免疫反应减弱,并有可能导致器官炎症和受损;锻炼则可燃烧皮质醇,使人体恢复正常水平。跑步、骑自行车或有氧运动机锻炼能使大脑释放出身体的自然止痛剂——内啡肽,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改善人的心情,提高人们的幸福水平。

幸福的人与不幸福的人分别喜欢做些什么?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社会学家最近的研究认为,幸福的人与他人交往更多,他们经常阅读报纸,关心时事,却不常看电视;而认为自己不开心的人比感觉自己幸福的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多出30%。

      那么,是看电视让人不快乐,还是不幸福的人看电视的时间更多呢?两种解释可能都没错。一个人幸福与否与周围的人际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与周围人缺乏良好沟通的人,会更多地被电视吸引,而喜欢看电视的人,事实上也会减少社交活动的时间。电视不能提供任何社会交往,因此也不能帮助人们形成新的社会关系。为了揭开这其中的因果关系,研究人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分析更多的实例,包括了解人们开始看电视或停止看电视的某些原因。

      肥胖症的流行促使许多家长让他们的孩子少花时间看电视或玩电脑,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外面奔跑玩耍。而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孩子们多参加户外活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他们也会更快乐更幸福。身体锻炼活动可令孩子们更开心,这类活动不但促进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社会交往的能力,还是获得更多幸福感的关键。这项研究结果为家长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幸福与成功互为因果

      幸福与成功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例如,拥有可观的收入或较高社会地位的人通常是幸福的。但是哪一个才是先决条件呢?是幸福带来成功?还是成功了才有幸福?

      有一个不成文的假设认为,首先是成功,然后才有幸福,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也支持这一观点。当然,问题的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相互关联,只谈成功如何带来幸福,其实是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心理学研究指出,有证据表明,幸福带来成功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幸福带来成功的最好证据来自于一些实验性研究。研究人员对实验对象进行诱导,让他们分别进入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状态,然后对他们的社会活动行为和健康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非常有趣,那些拥有积极情绪,从而幸福感也更强的人更多地参与以下一些活动:他们更多地与其他人交谈,而这在社交关系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对休闲活动更感兴趣,以更良好的心情去参加朋友聚会、度假或外出吃饭;他们还能更有效地解决一些冲突。研究发现,有好心情的人在发生冲突时更有可能去尝试合作,而消极的人不是避免冲突,就是更容易令冲突升级。

      幸福感强烈的人更愿意不吝惜时间和金钱慷慨帮助别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更有信心。幸福的人更有创意,拥有积极情绪的人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原创性和灵活性。拥有积极情绪的人也能更好地完成一些复杂的任务。

      这些实验研究表明,积极的心态不是成功的唯一的因素,导致成功的因素有许多,但幸福与成功之间的关系仍然令人振奋。幸福感不但能让我们感觉愉悦,同时也让我们在工作、娱乐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拥有更多的有利条件,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只要我们认识和把握这些机会,就拥有更多成功的希望。人们通常将幸福与聪明才智、成功,甚至于物质财富联系在一起,这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幸福通常与一些积极的因素有关,如人际关系、称心的工作、满意的收入等。

      当然,幸福感的获得实际上要复杂得多。例如,对当前工作不满意可能有助于激励我们努力去争取获得更好的工作,而一个对自己工作很满意的人却不太可能会去努力改变现状。

把握决定幸福的10%

      追求幸福是我们大多数人为之奋斗的目标,那什么是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之源泉?如何追求幸福?

      对幸福的追求,心理学家有好坏两个消息。坏消息是,我们对于幸福的掌控基本上不超过50%,幸福感就像我们的其他的许多属性一样,部分是由我们的基因所决定的,尽管幸福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50%基本上被认为是不可改变的。

      另外的50%几乎可以说是好消息的开始。首先是我们生活的整体情况,如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生活在富国还是穷国、年龄以及婚姻状况等,这种种因素都与幸福有关,例如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会感觉更幸福些。其次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令人惊讶的是,除去上述这些而外,一点小小的不同也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幸福。心理学家估计,这小小的不同大概只占10%,与遗传基因对幸福感的影响比较起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既然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基因,也很难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那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对这10%产生影响,从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一些呢?

       对于决定幸福的基因因素我们基本可以不予考虑,因为在人类能够做到通过基因治疗等来调整预先设定的幸福水平之前,什么也做不了,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幸福水平的改变取决于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的影响。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日常活动对提高幸福水平更重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生活环境的四倍。不过,加拿大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中,已经能够利用基因方法成功抑制小鼠的抑郁症,希望人类有一天也可以通过基因操纵来改善和提高我们的幸福水平。

      目前,唯一能对我们的幸福水平产生影响的,其实就存在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在特定的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条件下,意向性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幸福水平。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些活动以及如何开展这些活动来提高幸福水平呢?

      在我们第一次尝试某件新鲜事时,往往会带来一些愉悦的刺激,也有可能同时大大提高我们的幸福感,无论是第一次跳伞,第一次接吻,还是阅读一本有趣的新书,新的体验激发了我们大脑的快乐中心,让我们产生兴奋和愉悦的感觉。

      但遗憾的是,一次又一次同样的刺激很快就会让我们习以为常,而失去了那种新鲜感,这就是心理学家们所称的“享乐适应”或“情感适应”,同样的体验,重复的次数越多,愉悦的感觉就越少,就好比第一块巧克力的味道总是比接下来再吃的巧克力更好吃。

      所以,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活动要因人而异,最适合自己性格的才是最好的。例如,你对跳伞没有激情,那跳伞就不太适合你,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别人来说跳伞也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其次,选择内容应有变化,你不要总在同一条环形道上跑步,也不要老在同一座山上放风筝,在穿越森林时也不要总沿着同一条小径,改变常规,可尽量减少“享乐适应”的影响。

                   

   推荐人:lry    2011—08—25     执行编辑:zjy   2011.8.26       责任编辑:tmy  2011.9.27

0
 

上一篇提倡“老黄牛”精神
下一篇古人读书诗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