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2-11-11 【编辑录入:wfiwfi】 文章出处:2012年11月10日《解放日报》第8版 |
优秀学生“新标准”倒逼教师角色变化 |
作者:记者 李爱铭
阅读次数:12496
|
——有时,老师要学会做听众
什么样的孩子是优秀学生?不同的老师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并影响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日前,民进宝山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支部联合民进复旦大学邯郸支部在上大附中举行创新教育研讨会,与会的大学与中学专家用革新了的优秀学生标准,反思教师的角色变化。
成绩好不等于优秀生
“上海名高中毕业、考入北大物理系,托福和GRA英语几近满分——如此优秀的学生,缘何申请多所国外名校都被拒绝?”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祥荣说,前几年他在纽约州立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时,收到一位学生的求助信,引发对“优秀生”的反思。国内的大中小学,选拔时只注重孩子成绩是否优异。但国外很多学校更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和素养的均衡:如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兴趣小组进行科研或社会调查等。“这名成绩优秀生此方面一片空白,因而有缺陷。” 随着时代的变化,评判优秀生的标准正从成绩好转向更多维度的考察。复旦大学教授董文博引用了一份“大学生认同的优秀生评价标准”调查数据。其中,社交能力强、思维活跃、工作活动能力强位居前三,心理素质好、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分列第四、五位,“学习成绩优秀”仅列第六位。“社会发展所需的多元化、适应能力等因素日渐重要,教师要更多反思自己的育人目标。”
别把优秀孩子“填满”
专家建议,不要让“应试”过度压榨优秀学生的时间,应该给他们更多自主时空。“前些年我有位学生,高二时做当年高三的物理高考试卷,得了140多分;高三再苦练一年,高考时物理反而只考了130多分。”吴淞中学老师邹斌认为,高三一年的应试操练对很多优秀同学来说“纯属浪费”。 目前,不少家长争着把孩子送进一些名校的“竞赛班”、“尖子班”等。据邹斌介绍,也有同学申请退出:“他们认为反复应试操练浪费了大好学习光阴,要给自己腾出时间来参加科技创新等对自己持续发展有利的活动。”有名女生成绩不错,但课余“不务正业”时常到酒吧里弹钢琴赚钱。“当时,很多老师希望她专心学习考所好大学。但她告诉我,她用赚的钱供自己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专业钢琴弹奏。”压力大时,这名女生经常午休时请邹老师听她弹钢琴。后来她以全国第一的名次考进上海音乐学院,目前是美国好莱坞知名的音乐监制。“老师不要过度包办,有时只需要当一名听众。” “事实证明,资优生多数不是老师培养出来的,老师要适度解放,扶助孩子自主成长。”上大附中老师陈菡介绍,学校的“创新班”做了一道“加减题”:整合基础型课程、腾出拓展空间,请大学教授开讲座、增加社团活动和拓展平台等,让孩子各展所长。在宽松氛围中,一批在体育、艺术、科技发明创造等方面有特长的孩子脱颖而出。
“理想教育”可以务实
“从长远发展来看,优秀学生应是将自身特长与志趣统一的孩子。”王祥荣与董文博均担任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官。他们透露,不少成绩优秀孩子放弃自身特长,“跟风”报考经济专业。前年,有位高三学生课余参与了一项环境监测的科研课题,获全国一等奖。但他放弃环境专业而转报财经专业,因为家长说学财经将来更好找工作。“没有志趣支撑的学习,很难走远。老师们应该重视对孩子的理想和志趣教育,引导孩子不要过度功利。” “老师要引导孩子,从小在理想、志趣和现实之间清晰定位。”董文博提出优秀学生的“新标准”:即便不曾有过壮举,也要抱有远大理想;即便不算见多识广,也要关注周遭社会;即便未必总得高分,也要充满学习兴趣;即便无以先知先觉,也要勇于探索实践;即便外语并不流利,也要吸纳多元文化;即便并非事事成功,也要具备健康心态;即便没有特长证书,也要善于感悟人生。“要加强理想教育,但理想教育要务实,符合当下的实际和孩子的接受能力。”
荐稿人:wfl 2012-11-11 执行编辑:tmy 2012.11.11 责任编辑:zjy 2012.11.1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