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6-11-17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11月17日第5版

中国航天员首次接受“天地采访”
作者: 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景海鹏、陈冬  阅读次数:6227
情满太空-----习近平与航天员的两次通话
 
    11月9日,习近平与神州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进行天地通话。在2013年6月,习近平曾与神舟十号的三位航天员进行过天地通话。习近平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发展,对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生活十分关心。

    2016,第二次天地通话

    “海鹏同志、陈冬同志,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向你们表示诚挚的问候!”总书记亲切的声音穿越茫茫太空,在天空二号空间站内响起。

    这是来自祖国的问候,来自地球的问候。

    2016年11月9日16时25分,习近平与工作在天空二号空间站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连线通话。

    如同亲朋之间的拉家常,习近平非常关心两位航天员的身体、生活状况以及工作进展。

    当听到景海鹏说“身体很好,各项工作进展得也很顺利”,陈冬说“已经适应了太空的失重环境,饮食起居都很正常,工作也在按计划进行”,习近平表示“非常的高兴”。

    习近平赞扬两位航天员“团结协作、迎难克艰”,他说,“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密切配合、精心操作,圆满完成后续任务”。

    能在太空中执行任务,是无尚光荣的,但其中也潜藏着很多已知未知的风险。因此,如2013年的第一次天地通话一样,习近平此次通话,最后强调的还是盼望航天员们“胜利归来”。

    201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正在天宫一号内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通话。

 

    2013,第一次天地通话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将在“悬浮”太空的天空一号中度过十几天的生活。

    三位航天员执行任务期间,正赶上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习近平为此专门指示有关方面,一定要让航天员在太空吃上粽子,过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端午节。

    发射当天,习近平亲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即将出征的航天员壮行。习近平指出,你们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他对三位航天员圆满完成任务充满信心,他说:“预祝你们成功,期待你们凯旋。”

    时隔十三天后,一直惦记着三位航天员的习近平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他们亲切通话。

    从身体状况到工作进展,从个人到家国再到航天梦,习近平嘘寒问暖。亲切真挚的话语,为三位航天员送去了最暖心的关怀。

    当听到聂海胜说三人的身体状况都非常好时,习近平欣慰地说“很好”。细心的总书记还特意询问第一次进入太空的张晓光、王亚平对太空的失重环境是否适应。

    习近平高度肯定航天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他说:“这种宝贵的意志品质对全国人民都是启示和鼓舞。”

    “我在北京等候你们!”总书记对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说。短短几分钟的通话,温暖满满、信心满满。

    两次天地通话,变换的是时空,不变的是总书记对航天事业的重视,不变的是总书记对航天员的关切。

    2014年1月6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这是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航天梦是强国梦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航天事业,习近平始终高度重视。

    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迈出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关怀和期待。

    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习近平高度评价,指出其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完美收官”,“是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进程中取得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成就”。他说:“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嫦娥三号探月工程圆满成功,习近平赞其“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把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刻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史册上。”

    在习近平关心下,“中国航天日”正式设立,为的是“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组建,习近平殷殷寄语,“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强国而不懈奋斗”。

    从2003年杨利伟首次飞向太空,再到天空二号空间站,十三年间,中国的航天梦不断延伸。

    正如习近平所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马上就要返回地球了,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对话编辑部:将带回生菜和结茧的蚕
新华社天宫二号11月16日电
 

1117-2

 
  【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值班副总监李柯勇:景海鹏指令长、陈冬,你们好!受新华社领导委托,我代表全社同志向你们两位特别的同事致以特别的敬意和感谢!这些天来,你们发回的“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的网络阅读量累计已超过1亿人次。这也是历史上航天员首次以新闻记者的身份从太空发回报道。面对全国、全世界的受众,你们想说点什么吗?】
 
  景海鹏:到目前为止,神舟十一号进入太空整整30天(截至11月15日)。这30天期间,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们也通过舷窗瞭望,看看世界各地的风景风光,特别是飞船经过祖国上空的时候,我们俩非常激动。说心里话,在茫茫太空,时刻感受到祖国和亲人的牵挂,感受到全球华人对我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借此机会,我们也向全国人民表示感谢,向全球华人表示最美好的祝福。
 
  【李柯勇:再过几天,你们就将返回地球了。在即将告别太空的时候,能否描述一下你们的心情?】
 
  景海鹏:这些天来,领导、同事、战友们都在地面上支持我们,他们连轴转地值班,为我们加油鼓劲,所有的飞控人、航天人都在为我们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后面还有两天时间,我们会把各个细节做得细而更细、严而更严,确保载荷的安全。
 
  陈冬:现在的心情有一点留恋和不舍,但也有高兴和兴奋。留恋和不舍主要是因为马上就要离开天宫二号。在这里我们生活工作了30天,这里就像是我们在太空的家,所以还是有些不舍和留恋。高兴和兴奋是因为我们就要回到我们的“大家”,回到我们的地球,回到我们的祖国。我们也会把后面的工作做好,安全顺利圆满地完成这次任务,返回到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
 
  【李柯勇:返回之前,你们要进行哪些工作?】
 
  景海鹏:这几天各项工作还在如期进行,并要为返回做些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轨产生的实验数据的回收,二是舱内环境的整理,三是离开天宫之前进行状态设置。
 
  关于数据收集、样本回收,目前大部分实验都已经做完了,相关的数据基本上有一小部分已经下传到地面,其他部分数据量太大,只能就存储到卡上,由航天员带回地面。另外,在太空栽培的生菜、结茧的蚕都是要带回来的。还有在太空中采集的尿液、唾液等样本,还有离轨前采的大气微生物样本,也要带回地面来分析。
 
  陈冬:舱内环境整理,一项任务是搬东西,就好比打包行李。最开始进入天宫二号的时候,我们搬了很多东西进去,包括生活用品、实验用的东西等,大大小小的都有。包括锻炼用的自行车,也是在轨展开的。那就是在布置太空中的一个家,现在相当于要搬回地球了,回来之前要把带过去的那些东西再挪回到应该放的位置。有些东西要在天宫绑一下,绑的工作也比较费时。
 
  【航天员中心总体室副主任设计师张建丽解说:有些东西在发射状态中是安装好的,在轨打开用了,解开的过程比较复杂,再装起来过程也比较复杂。实际上,一些实验项目结束得早,打包工作也比较早就陆续开始了。】
 
  陈冬:在太空打包很费劲,人和绳子都是飘的,系上一边,另一边就飘起来。而打包不能马虎,包绑成什么样、放在哪个位置,带子是斜着打结还是顺着打结,都是有明确要求的。
 
  景海鹏:我们离开之前要把天宫打扫得干干净净,该收的东西收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垃圾放在天宫上是比较危险的,为了保证天宫后续任务,必须带走。残余食品垃圾、卫生用品垃圾,还有在轨实验产生的一些垃圾,比如电池、电极,都打包后放入轨道舱,然后随轨道舱坠入大气层销毁。
 
  和地球上把垃圾丢进垃圾箱不一样,我们需要把废弃物放入压缩袋,这有点类似于平时家里打包被子用的真空袋——中间有个单向阀,把骨条拉上后,再用抽气筒抽气。
 
  【张建丽解说:对废弃物的体积进行简易压缩、分类处理,可以保证废弃物不会占用航天员太多的活动空间。另外,垃圾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很快会产生异味。以后空间站会有类似压缩机这样的垃圾处理器,也有可能设置大垃圾桶和垃圾区。】
 
  陈冬:临行状态设置,有点类似于长期离开一间房子之前要断水断电。天宫二号今后还要被长期管理,和货船对接,我们要保证整个电、水、气、通信都设置到位。总共大概有四五十项状态设置。
 
  【张建丽解说:天宫二号在后续执行无人任务的时候,可以通过此前的状态设置,向地面传输有效参数。】
 

  陈冬:这次任务,全国人民、全世界华人都很关心我们,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航天,关注我们载人航天的发展。  新华社天宫二号11月16日电


 
 
 
荐稿人:lsh   lry   2016-11-17    执行编辑:lry   2016-11-17    责任编辑:zjy  2016-11-17
0
 

上一篇10年“铸箭”,苦都变成了甜
下一篇飞天梦,草原情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