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7-03-12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7年3月12日第4版 |
*医学影像学界的“神眼” |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王闲乐 通讯员 肖鑫
阅读次数:6173
|
——记二军大长征医院影像科教授肖湘生
在中国医学影像学界,有这样一位教授,因为观察敏锐、诊断准确,被誉为“神眼”。他就是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影像科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湘生。从医50多年来,他在胸部疾病诊断,尤其是肺癌诊断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将国内肺癌初诊准确率从70%左右提高到98.2%。数十年来,肖湘生用他的“火眼金睛”,发现肺癌的蛛丝马迹,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每当我准确诊断一个病人,病人高兴地说声谢谢,我觉得那就是对我最高的奖赏。”肖湘生说。
诊断疾病有点像侦探破案
在“火眼金睛”的背后,是肖湘生持续数十年的刻苦研究。1941年5月出生的他,从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州军区167医院从事放射诊断工作。在那里肖湘生看到,有的战士得了肺结核,因误诊没能及时得到治疗,便暗下决心,要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当时医学书籍非常缺乏,肖湘生把能找到的几本有关“结核病学”的书籍几乎全部背了下来。他还阅读了医院库存的几万份片子,对结核病的诊断,尤其对下叶肺结核、空洞性肺结核、支气管内膜结核等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诊断疾病有点像侦探破案。”肖湘生说:“要想像小说中福尔摩斯那般断案如神,就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和长期的积累。”他解释道,肺癌和其他病变都有各自的长相,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医生诊断的证据。
为攻克肺癌付出毕生精力
道理简单,做起来谈何容易。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后,肖湘生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此后7年间,他不仅对实验室里几万份肺部阴影X光片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比较,还把外科医生切下的含有肺癌的肺组织制成标本,与术前的X光片进行仔细对照。就这样,他将所有肺癌在X光片上的征象都熟记于心。现在,只要片子上有一点异样,他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并能基本判断出哪些是良性,哪些是恶性。
为了攻克肺癌等医学堡垒,肖湘生几乎付出了他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在国际上首先建立了早期肺癌检出的最优方案;首次提出小叶间隔增生是肺癌分叶的主要因素;最早明确空泡征的病理基础和它对早期腺癌和肺泡癌的诊断价值;在世界上首次明确胸膜凹陷征的病理机制和分型,提出典型者对肺癌诊断有特异性;阐明肺癌动态增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最早报道MRI信号模式和点簇状高信号对肺癌组织类型的鉴别意义。
刚退休的肖湘生并没有在家安享晚年,而是奔走在全国各地,继续为我国放射诊断事业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作为一名医生,就应该孜孜不倦于对人类健康问题的探索,穷极一生,无怨无悔。”
荐稿人:lry 2017-03-12 执行编辑:lry 2017-03-12 责任编辑:zjy 2017-03-12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