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的丰禾安桥
第二座桥设计方案
“这座桥现在已经成为秀峰村的村民文化广场了。”我校交通学院轨道交通系系主任周顺华教授说,“这座桥就是一个 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该系研究生唐黎 明告诉记者。这是一座怎样的桥,为何有 如此魅力?
“希望你能建一座冲不掉的桥”
秀峰村地处浙江江山,青山绿水间的村庄粉墙黛瓦,小山村一幅世外桃源的祥和景象。然而,每年汛期一到,随着风雨大作,村民们总会因为洪水和暴雨,度过一段艰难的日子。2014年夏天,一场山洪袭击了秀峰村,原本葱翠欲滴、平整如镜的小河变得狂野粗暴起来,河上那座由八根碗口粗细的原木拼接而成的桥被洪水冲垮了。60年历史的桥梁被洪水冲毁后,村民们与河对岸300多亩良田、 2000多亩山场经济林之间的联系变得不畅起来。“眼看着乡亲们来往不方便,桥变成了80多岁老父亲的心病。”秀峰村走出来的周顺华教授说。2014 年夏天,父亲病了,周教授回乡侍奉。老人弥留之际,拉着我的手说:“顺华,河上 那座被洪水冲垮的桥……一定要帮家乡重建,我希望你能建一座冲不掉的桥。”
周顺华的父亲周延泉是秀峰村一位乡贤,获得江山市“十五”期间奉献之星荣誉称号。民国时,读了三年书的他到常山(江山市边)谋生———当学徒学做秤。秤铺边有一间书屋,他就常到里面看书,日子久了,每当新书到货,老板就招招手,学徒周延泉就来了。后来, 周延泉当了新中国的衢县城关区区长。他入了党,后来被打成右派,再后来被平了反,周延泉就从补发的工资拿出一部分办了一个书屋,置办了电视,“周延泉书屋”就开张了。后来,电视兴起,老人家又买来电视、影碟机,放大片。“我小时候,家里成分不好,很 穷。但等到我上了大学,见了世面,觉得父亲办书屋、放电影是件大好事”,周顺华说,前段时间,在瑞典读书的同乡写信来,说:“听说老人不在了,心里很不好受。……我就是读着周爷爷的藏书长大的。”
“父亲的遗愿,我当然要帮他实现。” 周顺华教授如是说。
“从在校学生到毕业生,大家纷纷加入这座桥的建设”
建桥,谈何容易!作为土木专家,周顺华深知,想要在这条数十米宽的河上建成一座足够坚固的桥,少说也得几十万的费用,周顺华还想建一座9米宽的钢筋混凝土桥。光是桥梁设计的费用,人家的报价至少都要5万元。
建桥,当然还得靠大家奉献和爱心。 桥梁设计,他想到了自己的学生章立峰———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他做的就是桥梁设计工作。 章立峰也是周延泉老人的“粉丝”,经常拎着书去看望老人家。章立峰闻讯,立刻接受周老师的桥梁设计邀请,免费为秀峰村设计桥梁。
但是,桥梁建设费用还是要200万元。秀峰村村支书张淑华说“没有这么多的钱”,怎么办?桥全长44米,不能减;桥宽9米,不能减:因为小山村造一座桥不容易。“钱不够,我来想办法。”周顺华告诉村支书,前提是不能让村民出钱。于是,周顺华教授决定自己出资,从自己一生的积蓄中拿出这样一笔钱来建这样一座桥。
但是,消息比他的行动还快。章立峰在群里一吆喝,这件事情迅速在周顺华 课题组乃至整个交通学院的毕业生范围里传扬开来。“周老师的事儿就是我们的事儿,我们也想为实现老人的遗愿贡献力量。”不足一周的时间内,几十万元的捐款便从全国各个角落迅速地汇聚到了周顺华课题组。“从在校学生到毕业生,至少有数百人以各种形式加入到这座桥的建设中来。”周顺华的学生唐黎明告诉记者。
“我也没想到大家这么踊跃”,周顺华很是快乐,为自己的学生们。他也许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爱心传递从父亲到他到他的学生已经传了几代人,也传过了绵绵青山和绿水,因为他的学生遍布四川、天津、杭州等地。
“桥名的讨论实际上变成了思想洗礼的过程。”唐黎明告诉记者,团队60多名研究生、近千名毕业生加入到桥梁的建设中来,课余、吃饭、工休时,面对着墙上三位书法家(都是义务题写桥名)所写的“丰禾安桥”,说感受、提想法,切磋商讨了一个多星期,各抒己见,意见渐渐归一:下面这幅字体丰润、清秀、安宁祥和的“丰禾安桥”,与秀峰村的环境 更为融洽。
“这座桥的建设让我们学到很多”
唐黎明说,这座桥的建设前后经历半年多,我总共去了6 次,每次都很受教育。“既要省钱,还要牢固,桥墩的个数就很有讲究,最后确定为2个。墩子扎得深,筏头塑得圆,酾水性就好。”
方案做好后,就是现场监督建造了。“常去,有时自己去,有时陪着我们同济的退休桥梁专家夏建国去”,唐黎明说, 绑钢筋既不能漏筋,更不能偷筋;铺平后现浇,一次成型必须平整。“扎钢筋、浇筑那段时间我干脆就守在施工现场,我怕有个闪失”,唐黎明说;问他为什么,他说跟周老师学的,不能因为这是爱心工程就区别对待。“最温暖的是,老人在世时, 陪周老师去看他,他们都爱带书去;后来,我自己去也找大家‘众筹’一些书带 去。看着周爷爷高兴的样子,我很快乐。”
丰禾安桥是一座通行的桥,周顺华还想把它做成一座文化桥。他专门请学生们撰写山海经故事、先秦诸子、古希腊 罗马哲人、现当代历史典故、现代科技文 字,配上女娲补天、孔子、阿波罗……44 米的桥,分为20 段;故事分为四个专题, 文图并茂。“由学生先写草稿,张贴到工作室,大家参与讨论,最后请专家定稿。”周顺华笑眯眯地说,那段时间,工作室变成了传统文化研修班。他说,桥的造价120 万,其中20万就花在这些栏杆文图的制作上。
“桥上文化墙制作时,我去得更勤了”,唐黎明告诉记者,去现场量尺寸,桥名放哪里、占多长的篇幅……有一次,发现工人装的“文化墙”板咧到石槽上了,把槽沿崩出一个豁口。我立刻上前纠正:“慢工出细活。虽然这是一座爱心桥,但爱心不能残缺,你们说是吗?”工人们听了我的话,默默地红脸了,“工人们其实都知高识低的,关键是你要把是非标准告诉他们。”
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丰禾安桥建好了,宽宽的桥面成了村民们广场舞的绝佳场所,这里也成了村史教育的课堂,这里到“周延泉书屋”“周延泉放映室”就是桥这头到桥那头。这座桥吸引了周顺华老师超过70 名弟子踊跃参与献计献策、出智出力。
现在,周顺华又和秀峰村支书张淑华合计:上游再造一座桥。方案出来了,村民们众口一辞:造一座上头有棚的风雨桥,这样下雨天也能跳广场舞了。专家则说,等到上游的那座桥建成了,秀峰村的这条小河就成了景观河,河两岸的文化圈就形成了,这里真就成了“世外桃源”。
“还是‘众筹’吗?”记者问。“其实,丰禾安桥的后续费用我没有再用学生们的捐款,都是我自己出资补齐了。而学生们后来到账的善款,我和村里协商,准备用于新桥的建设。我的学生越来越多的,只要听说建新桥的事情,可能还会自发‘众 筹’的。”周顺华如是说,他对自己学生的品质品德信心满满。
“周老师是业师,更是我们的父亲”, 面对记者同学们众口一辞:“跟谁学谁样。”采访获悉,桥只是周顺华和学生爱心善举的缩影。他的学生中有捐款至今已超千万的企业家,有常年默默帮扶贫困生的上班族,有无偿提供设计方案的专家,更有数不清的爱心“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着。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今年的秋天,周顺华的学生付龙龙到福州出差,路上看见一个手机,他捡起来站在那里等失主。电话过来,显示“女儿”,原来机主是位智障母亲,女儿电话找她。结果,一 件普通电话丢失演变成了“女儿据此找回母亲”的暖心故事。周顺华说,最高兴的就是学生个个优秀。
(文章来源:同济报第459期第三版)
荐稿人:zjy 执行编辑:zjy 2017-11-07 责任编辑:tmy 2017-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