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7-11-22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1日23 版

一池水 一辈子
作者:本报记者 郑 轶 季 芳  阅读次数:6483

——金牌教练徐国义

幻灯片1

 

 8月27日,徐国义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作为教练代表宣誓。 

 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摄

 

 

人物小传

    徐国义,1970年出生,浙江宁波人。1982年进入泳坛,1993年退役。1994年至今,他在浙江队和国家队的教练岗位上培养出多位冠军级游泳名将,如吴鹏、叶诗文、徐嘉余、李朱濠等,人称“金牌教练”。

    游泳池边,47岁的徐国义掐着秒表,跟着队员划水的频率来回走着,时而喊出一个训练口令,时而俯身拆解技术细节。这池碧水见证这些动作,已有23年。

    蝶泳名将吴鹏、“金满贯”得主叶诗文、仰泳世锦赛冠军徐嘉余、“希望之星”李朱濠……一个个游泳明星,就这样在徐国义的指导下登上冠军领奖台。人们因此称呼他“金牌教练”。

    时光流转,徐国义已然记不清多少次目送弟子摘金。直到天津全运会,他第一次牵着弟子的手登上领奖台,将金牌含在嘴里的那一刻,他笑了:“金牌是甜的”。

    一句“甜的”,藏着多少苦痛与付出,恐怕只有徐国义最清楚,但他始终无怨无悔、甘之如饴,“游泳几乎占了我生命的全部,我喜欢这个事业,这辈子是离不开泳池了。”

   

    “我把全部精力都花在带队员上,我有这个能力,也有感觉、有自信”

 

    2017年6月,布达佩斯游泳世锦赛前最后一次外训。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正值冬天,暴雨如注,露天泳池透着入骨的寒意。徐国义站在池边,如同一尊雕塑,眼里只有劈波斩浪的弟子。

    那个挺立的身影,一直深深印在徐嘉余的脑海中。当他在布达佩斯夺得中国第一个世锦赛男子仰泳冠军后,一下领奖台就迫不及待奔到徐国义身旁,将金牌挂在教练的脖子上。中国4种泳姿的“金牌拼图”,终于补上了最后一块。

    徐国义却没有太激动,或许这一幕,早在他心里无数次“预演”。23年前执起游泳教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付出,正是为了一个最渴望的目标——让中国游泳挺起腰杆来。

    “我当运动员那会儿,最好成绩是全国前三,连人家先进国家的女子选手都游不过。退役后做了教练,自认为在游泳教学上还是有些办法和经验的。我把全部精力都花在带队员上,我有这个能力,也有感觉、有自信。”徐国义说到做到,一猛子扎进泳池干到现在。他的夫人楼霞经常打趣,老徐带训练时是“脱缰的野马”,根本控制不住。

    练游泳是个苦差事。以前有些教练只抓强度,靠大训练量搏未来,徐国义却更看重“节能”:“技术是第一位的,怎么去减少阻力、怎么游得更流畅,只有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节省体能。一味抓强度,对运动员身体伤害太大了。”

    对游泳项目规律的深入认识,让徐国义逐渐形成一套独到的训练理念,挖掘了一批“潜力股”。

    2008年,13岁的徐嘉余拜师徐国义,从蝶泳改练仰泳。徐国义发现,这孩子肯练、聪明,把游泳当成乐趣,是个难得的好苗子。他从技术入手,一点点打磨徐嘉余的划水、转身、到边的细节。弟子也争气,大大小小的冠军,拿了不少。但从2015年后,徐嘉余“涨成绩”的速度慢了下来。

    弟子的成长瓶颈,徐国义一直用心琢磨。论仰泳技术,徐嘉余几乎做到泳坛最好,但偏瘦的体重和肌肉含量欠缺会影响划水和打水力量。于是,徐国义为弟子改了食谱,每天以牛排为主,半年增重了4公斤。这一改变,让徐嘉余的技术得以更完美发挥,最终打破了中国男子仰泳的“天花板”。

    技术为王、细节制胜,贯穿了徐国义的整个执教生涯。“干一行爱一行,教练不能只跟着人家走,得有自己的本事。”徐国义爱动脑、好钻研、敢创新,对于业务永远不会厌倦。队员们都说,徐教练脑袋上好像装着“雷达”,国外泳坛的新技术新思路,他总能最先接收。

    中国游泳近几年成绩提升很快,有人将其归功于“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徐国义却坚持,一切仍要以我为主。“跟国际接轨,学习人家的科学方法,转变训练理念,路子是对的。但不能照搬照抄,而要为我所用,融入自己的训练,毕竟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运动员。”

 

    “带运动员第一是育人,对他们的人生负责,要对得起教练这个称谓”

 

    徐国义平时不爱摆弄手机,除了接打电话,偶尔发发信息。不过,有一个微信群却时刻牵动他的心,这个群叫“大家庭”,里面是他的二十几个“孩子”。

    作为中国泳坛的“金牌夫妻档”,徐国义、楼霞夫妇配合默契、分工明确。每次招生,楼霞从基层挑选出有潜力的好苗子,打好基础后,继而转交到在国家队任教的徐国义手中,从更高技术层面进行指导、训练和提升。

    当年,叶诗文这块“璞玉”,就是被楼霞一眼看中领进门的。徐国义在她身上倾注了无数心血,培养出第一位奥运冠军弟子。叶诗文永远忘不了,徐教练每天10多个小时守在训练馆,她在水里游,教练在池边飞奔,等训练完,教练总会反复叮咛,“开空调,一定注意别感冒……”

    “徐指导就是我们在游泳队的爸爸”——不只是叶诗文,徐国义带过的每一个弟子都有这样的感觉。从他们十来岁进队,徐国义就像“监护人”一样,大到待人接物,小到吃饭睡觉,什么都操心。

    徐嘉余刚进队时,一度挺害怕,“教练的气场太强了”。对训练的较真,让徐国义有着“严父”一面。不过,徐国义从不板着脸说教,也不会大声责骂,而是耐心讲道理,“队员表现不好时,我允许他们犯错,但不允许两次跌倒同一条河里”。

    “努力的人才能成为天才,我会全力以赴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徐国义夫妇至今没有要孩子,把组里的队员视为孩子,在教育和管理上言传身教,让他们学会勤奋、学会自律、学会诚信。“优秀的人太多了,我们一定要做卓越的人,人品也好,成绩也好,都要争取做到最好。”

    孩子们的每一次进步,都让徐国义感到自豪,但他只会“嘴硬”地稍加赞扬。“先学会做人其后做事,即便当上世界冠军,也要有礼貌,要知道感恩。他们出名后,更要把心放回泳池里。”徐嘉余近几年成了媒体宠儿,却始终谦逊平和,正是徐国义给他打下的“烙印”。

    “训练之外多读书、多学习,全方位培养自己。”徐国义钟爱游泳,却不会把弟子们“困”在泳池。叶诗文在他的鼓励下,进入清华大学读本科。“边训练边学习是件非常磨炼人的事情,我会一直陪着她。”经历发育期、脚踝受伤的波折,曾经站在巅峰的叶诗文如今状态下滑,但徐国义从未放弃希望,鼓励她迈过这道坎儿,“只要她一天不离开泳池,我们就会共同去努力。”

    教练的默默付出,队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间。“组里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念想,用最好的成绩去回报徐指导。”李朱濠说,在微信群里大家会直呼“爸爸”“妈妈”。徐国义夫妇过生日时,无论退役离队远离家乡,还是在队里训练的“孩子”都会拿出照片写满祝福语,制作成照片墙。

    “没有徐教练,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每每提起师徒之间的这份亲情,徐嘉余总忍不住感慨,这是比金牌更宝贵的东西。看着从小带大的得意门生一步步成长,徐国义感到非常欣慰,“带运动员第一是育人,对他们的人生负责,要对得起教练这个称谓。”

 

    “只要一天还在干游泳,就永远不会停止,永远有下一个目标,永远从零开始”

 

    天津全运会开幕式上,徐国义作为教练代表走到前台宣誓,许多人才第一次看清这张面孔。20多年来,他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游泳事业,培养出为数众多的冠军。在弟子们收获鲜花、掌声与荣誉时,他始终低调地待在幕后,坚守着平静而枯燥的教练生活。

    “不要说为中国游泳奉献,这就是我的本职工作,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也是心甘情愿的。”对事业有追求、对游泳有情怀、对弟子有关爱,在徐国义看来这是理所应当的。

    2015年年底,徐国义被诊断出脑部肿瘤,为了不影响备战里约奥运会,他一度对弟子们隐瞒了病情。入院手术治疗后,游泳池畔听不到“爸爸”的唠叨,孩子们依然懂事地训练,心里却空落落的。师徒连心,徐国义怎能不知?术后仅仅5个月,他拖着大病初愈的羸弱身体,毅然决定前往奥运一线,融入“大家庭”中。

    “长途飞行很伤的。”看着教练从杭州辗转跋涉三十几个小时来到巴西,徐嘉余既心疼又感动。徐国义的到来,给决战前夕的队员们带来莫大的鼓舞和信心。里约奥运会,徐国义执教的7名队员全部游进决赛,徐嘉余在100米仰泳决赛 中仅以0.34秒的微弱劣势屈居亚军,唯一的遗憾只差一枚奥运金牌。

    “我敢说,4年后在东京,他们中肯定有人能够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徐国义的话语铿锵有力。病后义无反顾地回归教练岗位,在他心底始终充满一股激情,“趁我身体还能承受的时候,我得多做些事情,用实际行动告诉弟子们,我都能如此快乐地享受着游泳,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就更没理由放弃努力。”

    游泳与学生,几乎构成徐国义生命的全部,经他潜心培养的一个个新星,为中国泳坛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但对于家庭徐国义却亏欠很多,他和楼霞是“裸婚”,长年把家安在队里,甚至没时间出门旅游。有人劝他别这么投入,趁年轻享受生活,而他这么回答:“只要一天还在干游泳,就永远不会停止,永远有下一个目标,永远从零开始。”

    赤诚的热爱、坚定的信念,足以产生强大的力量。随着徐嘉余、李朱濠等人逐渐迈入顶级选手之列,中国男子游泳愈发拥有与欧美强国叫板的希望。“正是有了徐国义这样的好教练坚守在一线,时刻激励着我们每一位运动员不断拼搏,也让很多父母和好苗子看到了希望,选择了游泳。”游泳名将孙杨感慨。

    如今的徐国义身体恢复不错,依然“两点一线”泡在训练馆,一顶棒球帽遮住了头上长长的手术刀疤。“有这么一大帮队员在,你还有能力做事,为什么要躺在床上?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干体育。”在徐国义眼里,干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明年亚运会,后年世锦赛,最重要的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我还站在这里,就是为了等到他们站上奥运领奖台的那一刻。”望向泳池里的弟子们,徐国义掐着秒表,洪亮地高喊了一声“预备”——对着自己,也向着未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1日23 版

 

 

 

荐稿人:clf  2017-11-22  执行编辑:tmy  2017-11-23  责任编辑:zjy  2017-11-23

0
 

上一篇卢炬甫:守望“黑洞”的指路明灯
下一篇大地之子黄大年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