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9-10-24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9年10月24日第2版

大国工匠:“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
太空交会对接机构这块硬骨头,王曙群一“啃”就是16年
作者: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阅读次数:5139

王曙群安装对接机构上的零件

王曙群安装对接机构上的零件

 

  周末大早,迎着澄澈的秋日阳光,穿过斑驳的树影,王曙群来到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换上工作服,穿过防尘风洞,一头扎进了对接机构总装总测厂房。
  这样加班加点的生活,对49岁的王曙群来说习以为常。
  在太空中,将两个航天器对接起来形成一个“组合航天器”,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的一项关键技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研制团队决定采用“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对接机构”——对接机构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安装在周边,中间留一个直径800毫米的人孔通道,宇航员和货物通过通道运送。
  这项全新技术,激发了王曙群的钻研激情。刚开始,他信心满满:“再难啃的硬骨头,最多一两年就能攻克。”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块硬骨头,一“啃”就是16年。
  在那漫长的16年,他和团队成员几乎整天整夜泡在车间里。一个个绞尽脑汁的解答、一次次失败后的归零,渐渐把王曙群从年轻气盛的青年人,磨砺成坚忍不拔、沉着冷静的成熟中年人。
  在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的对接机构总装总测厂房里,记者见到了一台正在总装的对接机构。2011年11月,正是它的“同款”让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世界的瞩目中,首次成功实现了“太空之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从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从天宫到天舟,我国航天陆续经历了7次太空交会对接试验考核,圆满完成13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所有的对接机构均由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生产,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可控。在实践基础上,王曙群带领团队还先后完成论文15篇、申报专利5项,为厂里培养了42名高级工人、17名技师。
  如今,王曙群带领团队成员又投入到了月球车、卫星系统以及后续空间站众多机构的研制中。“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王曙群将这句话写在了自己工作室。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9年10月24日第2版)

 

 

 

荐稿人:ffy 2019-10-24 执行编辑:lyh 2019-10-25  责任编辑:zjy 2019-10-25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0
 

上一篇为我国自动化码头构建标准体系话语权
下一篇分子式里的人生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