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每周五仍开诊,“每个孩子都想救” 若发现上午来不及出检查报告,他还会耐心等到下午两三点。 “我们做医生的,可不要以为有几个技术就神气得不得了。”
“每个孩子我都想救。”
92岁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教授丁文祥不简单:上世纪50年代,当小儿外科在西方迅速发展时,我国却尚无独立小儿外科。丁文祥主动求变,仅靠一本辗转得来的小儿外科学英文专著,从泌尿外科开始摸索,填补小儿外科领域的一项项空白;而小儿心脏手术,这一最难攻克的“高地”,也成为此后多年他持续攻坚的方向。
我国首个小儿心胸外科、首套24件国产小儿心脏手术专用器械……有人叫他“开荒者”,也有人称他“魔术师”。今年医师节,丁文祥荣获2020年“最美医生”称号,“趁着还做得动,我想尽量为更多孩子带来健康和希望。”
行行出状元
丁文祥18岁考入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工作。1955年,广慈医院开始创建国内最早的小儿外科教研室,“无非是处理骨折石膏固定、疝气、阑尾炎,小儿外科简直太‘小儿科’了,谁来做?”热血方刚的丁文祥第一个加入,“这是国家的需要,行行出状元,谁说小儿外科就没有前途?”
机缘巧合,一本英文版《小儿外科学》成了他的“图书馆”。没有足够的病例,他就去对应的成人专科学习。泌尿、烧伤、整形外科;膀胱镜、气管镜、食道镜……从头到脚,每学会一个系统的手术,他就带一名徒弟,在小儿外科下建立相应的子专业。至上世纪60年代,各子专业基本建全,成为全国门类最齐全的小儿外科。
而此时,已小有建树的丁文祥将目光投向了难度最大的分支——小儿心胸外科。1974年,丁文祥组建我国首个小儿心胸外科,当时只有6位医生、7张病床,每天仅能做一台手术。“可不能就这样停滞不前!”遇到任何困难都想方设法自己解决的丁文祥,有了新点子。
彼时的国家尚处于非常时期:文献查询难,引进进口设备更是天方夜谭,怎么办?“我们不能等,没有设备就自主研发!”丁文祥把眼光投向了与新华医院毗邻的上海电表厂,和工程师们一起画图纸、建模型、做实验、测性能……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首台小儿人工心肺机终于问世了。在该设备等必要设备的辅助下,70年代中期,丁文祥团队为一例出生18个月、体重10千克的患儿成功施行了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开创了国内婴幼儿深低温心内直视手术先河,他设计并监制的小儿心脏手术专用器械等也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应用并称赞,被冠以“丁氏”器械之名。
闪亮的名片
1988年,一个大胆的设想诞生了——中美合作在上海建立一家高标准、现代化的儿童专科医院。从大学到政府,从上海到北京,丁文祥不辞辛劳地奔波辗转。终于,他盼来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建设中美儿童医院(后改名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批复,并于1998年6月1日正式开张。
新土壤、新起点、新高度。如今,儿中心先心病手术的最小年龄和体重再次刷新至出生2小时、850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丁文祥的带领下,儿中心心脏中心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婴幼儿与儿童心脏诊治中心之一,也成为我国儿科医学界中的一张闪亮名片。
耄耋之年的丁文祥,每周五上午依然雷打不动坐在诊间。“现在,我更多为外地来的重症患儿看病,有些经济条件差,来看病不容易。”若发现上午来不及出检查报告,他还会耐心等到下午两三点。“我们做医生的,可不要以为有几个技术就神气得不得了,家长们付出了金钱、精力,甚至是孩子的生命作为代价,才让一代代医生拥有如今的能力。”丁文祥很感慨,“我们要更好地回报他们,代代相传继续永攀医学高峰,把中国的儿科事业建设得更好!” (《文汇报》同日文章:92岁仍是“上班族”,就为给患儿留个“门”)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20年8月20日第2版)
荐稿人:lry 2020-08-20 执行编辑:lyh 2020-08-20 责任编辑:zjy 2020-08-20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 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