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荣获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上海技物所供图)
“做国家最需要的科研项目,研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展示上海科技最美的一面。”面对记者,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丁雷用一句坚定而自信的话语,表达自己从事气象卫星遥感载荷研制20年的深刻体会。 2016年,“风云四号”A星顺利升空。由丁雷主持研制的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与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一起,促成我国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实现跨代升级。在轨近四年,这台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被欧美科学家认为是实现世界气象组织2040愿景的第一台载荷,开启了全球静止轨道大气探测的崭新时代。 20年啃“最难啃的骨头”,就算推倒重来也要做出来 “风云四号”上的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是一块难以想象的“硬骨头”。20年前,我国酝酿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风云卫星规划时,瞄准科技前沿,提出了发展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的设想。这种探测仪可为地球大气做“超级CT”——把大气层从地面开始往上“切片分层”,测出每一层的温度和湿度,利用卫星静止在地球上空的优势,快速构成区域的温湿度廓线。 在老一代气象卫星专家的决策和支持下,丁雷带领载荷研发团队,认准这块“最难啃的骨头”,开始了艰苦的研发历程。他记得,当时团队所下的最大决心,就是哪怕一切推倒重来,也要将设计结果做出来。 坚持“实干见物”,心里始终装着国家需求 丁雷回想起20年多前,自己来到技物所读研,从此就与气象卫星一路相伴而行。“我的经历非常简单,没有出国留学或访问学者的经历,从毕业进了技物所,就一直到今天。”丁雷说话和做事的风格,与技物所“实干见物”的所风高度吻合——就想做点科研,做国家最需要的科研。 其实,“风云四号”载荷的代际跨越是出于中国气象服务的实际需求。与欧美相对平坦的地形相比,中国幅员辽阔且山地特别多,从而形成了局部小气候多、短临天气明显的特点。“这要求中国的气象卫星不仅扫描幅宽要更大、分辨率要更高,响应也得更快。”丁雷说,这些需求最终都化成了具体指标,等待我们去攻克,一旦挑战成功,必然会在一些方向上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挑战温室气体监测仪,争取碳排放话语权 能够在老百姓每天都关注的天气预报中有自己的贡献,丁雷觉得特别自豪。他要带领团队挑战的下一个项目是二氧化碳监测仪,“这对于我国在全球碳排放上争取更多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际上已有的二氧化碳监测仪已经将传统技术用到了极致,要进一步提升监测精度,就必须在技术上另辟蹊径,甚至在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好在上海技物所在各个相关学科都有技术储备,并努力打通从基础研究、探测器核心技术、系统研发的创新全链条。丁雷相信,不断挑战技术新高度,在满足国家需求的同时,还将持续带动我国工业水平有效提升。 (文章来源:《文汇报》2020年10月28日第7版)
荐稿人:lry 2020-10-28 执行编辑:zjy 2020-10-28 责任编辑:lyh 2020-10-31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 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