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0-12-03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光明日报》2020年12月3日头版

盛开的“蘑菇花”
——记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山西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奠基人常明昌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  阅读次数:4199

  落日余晖映照在山西农业大学,校园内,一片安详静谧。

  刚参加完第五届全国(山西·中阳)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回来的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常明昌,无暇欣赏校园风景,急匆匆奔向实验室,心里盘算着,吕梁市中阳县要成为华北木耳第一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作为山西省现代食用菌产业的奠基人,常明昌是中阳县食用菌产业总顾问,从2018年起步,不到3年时间,中阳县黑木耳栽培规模已达到1600万棒,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5000人左右。常明昌却说,这些年他就做了两件事,科技扶贫和立德树人。


扶贫:帮扶40余县,数十万农户受益


  6月2日凌晨,常明昌的手机响了起来。“常教授,半个月了,菌棒出不了木耳,怎么办?这是木耳的视频,您看一下。”中阳县车鸣峪乡弓村村民梁小平发来一连串微信。

  “千万要注意高温,要加强通风换气降温。”常明昌一边回复梁小平,一边将信息转发给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张介驰。

  “这些现象多数是开口催芽阶段高温缺氧导致,也有感染杂菌和螨虫造成的。”在与张介驰商量研究后,他给了梁小平一个准确的答复,又将这个问题发送到木耳种植户群里,提醒大家注意类似情况发生。但常明昌还是放心不下,立即驱车前往中阳,实地查看木耳种植情况。

  5个多月的时间里,这已经是他第18次去中阳。一边是山,一边是沟。常明昌就是这样一趟一趟往返在崎岖的山路上。

  在常明昌的手机里,有40多个食用菌种植群,每个群都有百余人。至于菇农的微信,他自己都记不清楚具体有多少个。主动加微信、开心地合影、与村民同吃同住……在菇农眼里,常明昌怎么也不像教授。

  “现在菌袋已经到了关键时期,长得挺好,到了转色的时候了,转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温、光、气、湿四个关键环节的协调管理。”这是4月26日,在吕梁市临县青凉寺乡柳沟村山圪崂农业合作社大棚里,常明昌给合作社社员董继兰手把手指导。

  “常教授指导我们盖起了大棚,一年最少能挣2万元。”董继兰说。

  “给农民朋友讲课不能像给本科生、研究生讲课,语言要接地气,要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做比喻来培训,这样才能把课讲到他们的心坎里。”常明昌说。

  山圪崂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凯嘉是常明昌的“铁粉”。他一直记得,常明昌如何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培养成香菇合作社的负责人。

  郭凯嘉管理着11个发菌棚、31个出菇棚,年栽培香菇近40万袋,产值可达300多万元。“常教授将他多年的科研成果总结成简单易懂、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流程,只要按流程上的时间节点上架、割袋、补水,出现异常及时沟通,绝对没有问题。”一说起常明昌,郭凯嘉就有说不完的话。

  2014年,常明昌带领团队在临县开始食用菌科技扶贫。县里的香菇产业从零起步,目前已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2019年栽培香菇1500多万袋,鲜菇产量达1.1万吨,产值突破1.3亿元。

  从最初服务一户、两户菇农,进行一家一户庭院式栽培,到引进社会资本,推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从开始研究食用菌算起,35年来,常明昌跑了山西省83个县,在40多个县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扶贫,帮助31家企业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打造了山西最大的香菇、木耳、白灵菇、绣球菌、杏鲍菇、灵芝、猴头等基地,经济效益达36亿元,数十万农户因此受益。

  与此同时,常明昌带领团队先后举办食用菌培训400多期,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还开设了免费咨询电话、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教授学生12000余人,一批“蘑菇王子”投入科技扶贫


  从1998年开始,常明昌的“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就是学校里最大的选修课,也是最受欢迎的课。每次上课,330人的大教室总是座无虚席,甚至还有很多校外学生慕名来听课。

  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产值达3000亿元,却没有一个真正完整的食用菌学科来培养专业人才,这是常明昌心头的憾事。早在2011年,常明昌就设想着创立食用菌本科专业,实现食用菌研究几代人的梦想。

  2020年3月3日,是常明昌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食用菌本科专业,开创了中国食用菌科学大学教育的先河。

  作为一名教师,35年来,常明昌教过的学生有12000余名,其中一大批成为像他一样的科技扶贫带头人。

  江利斌是常明昌的得意弟子,被评为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是迄今为止山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大学生。

  2010年,江利斌考入山西农大园艺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上大学第13天,我第一次接触食用菌,从此爱上食用菌。”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江利斌记忆犹新。他从蹭常明昌的“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开始,一蹭就是4年,完成了与食用菌相关的所有课程。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江利斌在学校附近租了8亩土地,开始了大棚蘑菇研究,一颗小小的种子在他心里发芽:毕业后带领更多乡亲致富。

  如今,那颗种子早已生根开花,结出丰硕果实。31岁的江利斌在家乡长治市黎城县北委泉村建起了50多亩的平菇和香菇大棚,带领村子里70多户贫困户和邻村北坡村67户贫困户,过上了好日子。

  能动手、会动手、敢动手的学生,最得常明昌喜欢,“蘑菇王子”黄超就是其中之一。

  原本是农业科学专业的黄超,把常明昌的选修课当专业课来学。大三时,黄超开始在学校里种起了蘑菇,他说:“我要将书本里的知识变成真实的蘑菇。”2009年,刚毕业的黄超成立了太谷县绿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有20个大棚。

  像自己的老师一样,黄超竭尽所能带领村民致富。2010年,黄超来到晋中和顺县牛川乡化南沟村蹲点扶贫,带领200多名村民改造牛棚、种植蘑菇,经过3年的时间,村里种植蘑菇超30亩。如今,黄超已经为30多个县的菇农提供过技术服务。

  “常老师从不耽误学生的课,好多次都是为了第二天按时上课,连夜从外地赶回。”同是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的孟俊龙告诉记者,他是常明昌带的第一位研究生。

  “将木屑等废物堆积在一起,就长出了香菇,这真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2000年,在跟随常明昌参加暑假实习时,读大三的孟俊龙在第一眼看见出菇的瞬间,便对食用菌种植“情有独钟”。

  除了对食用菌的热爱,常明昌的一言一行,也让孟俊龙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大学教授。“没有大学教授的架子,和农户打成一片,早晨喝大叶茶就馒头咸菜,中午面条就着盐拌着吃。”孟俊龙回忆着20年来导师的点点滴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56岁的常明昌已经桃李满天下,看着学生们奔向四面八方的科技扶贫大道,他知道自己浇灌的蘑菇之花必将长盛不衰。


科研:学术与实践齐头并进,打造农业4.0时代


  常明昌出生在山西大同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81年,他考上了山西大学生物系。做野外调查,采集藻类和真菌标本,去的地方都是深山老林、戈壁荒漠。每天步行五六十里路,有时候独自一人吃住在山里。大学4年,常明昌走过了大半个中国。

  1985年,常明昌大学毕业后进入山西农业大学工作。他追随著名真菌学家刘波,倾心于食用菌栽培、山野资源开发、真菌分类、保健食品和块菌研究。在刘波眼里,常明昌是真正能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学生。

  刘波没有看错,仅仅27岁的常明昌发表了45篇论文和两本专著。然而,常明昌有自己的想法,论文写得再好只是纸上谈兵,科研应该走出实验室,送到田间地头,广阔大地才是一展身手的真正舞台。

  1992年,常明昌开始着手创建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决心走食用菌栽培推广的道路。挖几条地沟,搭上木棍竹片,盖上塑料布,这就是最开始的实验场所。在这个闷热潮湿的菇棚里,他经常一待就是24小时,随时观察环境变化,不停地烧火、调湿、保温。

  1996年3月18日,常明昌培育出了直径47厘米、重量8.2斤、世界最大的猴头菇。

  在那之后,一道道难关被攻克,常明昌的学术论文与实践论文齐头并进。这也成为他扶贫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础。

  35年来,常明昌共发表学术论文216篇,出版著作12部,主编21世纪全国高校食用菌本、专科统编教材两部,主编全国“十一五”规划专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和本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学》2部。

  35年来,常明昌带领团队先后培育了晋灵芝1号和晋猴头96号两个新品种,“三位一体”香菇周年化高效生产技术、黄土高原杏鲍菇、白色金针菇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银耳工厂化生产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8月的吕梁市中阳县神堂峪黑木耳栽培基地,一个个木耳菌棒从棚顶垂直坠下,菌棒上一只只小木耳,就像一朵朵小花恣意绽放。“全国栽培黑木耳,一般只有春栽和秋栽。但在吕梁山区黄土高原冷凉气候和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我们实现了春栽、夏栽、秋栽不间断,这在世界上也属于领先水平。”常明昌告诉记者。

  走进山西腾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黑木耳菌棒生产厂,迎面而来的是一块食用菌物联网采集展示系统大屏幕,在这里可以看到全县黑木耳的生长情况。作为该公司智能出菇实验基地核心的实验室,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集成技术,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氧气等出菇所需要的关键因子,人工模拟出最佳出菇环境,采集最精准的出菇数据,为研发中心驯化筛选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栽培技术提供各项指标数据。

  走工业化道路,用非农思想解决“三农”问题,是常明昌扶贫路上的又一次转型。“未来,农业要实现转型发展,要打造农业4.0时代。”常明昌信心满满地说。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12月3日头版




荐稿人:lry  2020-12-03  执行编辑:lyh  2020-12-03  责任编辑:zjy 2020-12-03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欢迎您!

0
 

上一篇美好生活 他们守护
下一篇测试22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