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1-01-07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光明日报》2021年1月7日头版

生命永远定格在战疫一线
——追记“新冠疫苗守护者”赵振东
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张亚雄  阅读次数:3431

  随着中国首款新冠疫苗正式上市,各地疫苗接种工作迅速展开,进一步增强了公众抵抗病毒的信心和信念,让这个寒冷的冬日充满希望。然而,我们不应忘记,那些默默守护在疫苗科研攻关战线幕后的科技工作者。正是他们星夜兼程、无私奉献,才使疫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显现成效。

  2020年9月17日,因持续工作、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疾病,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支持小组组长、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振东倒在了出差返京途中,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就在去世前两天,53岁的赵振东还赶往武汉参与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联合检查、赶赴长沙参加学术会议,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战疫一线。


疫苗研发攻关的幕后英雄


  1966年10月28日,赵振东出生在河北武邑。自参加工作后,已在科研一线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二十余载。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我国病原生物学和感染免疫学领域专家,赵振东和无数同行一样,怀着满腔热情,想要在这场战斗中尽一份力。

  “现在是打仗!我们研究传染病的科学家,怎么能不挺身而出?”2020年1月23日,已是腊月二十九,赵振东把刚放寒假的学生叫回实验室,全力投入新冠病毒抗病毒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工作。

  2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找到赵振东,请他担任疫苗研发专班技术支持小组组长。

  郑忠伟告诉赵振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疫苗研发专班技术支持小组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帮五条技术路线的10余个研发单位出主意、想办法,把自己的点子无偿分享给大家,解决研发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但不能直接参与疫苗攻关。“技术支持小组组长既要水平高,又要甘做幕后英雄。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赵振东。”郑忠伟说。

  没有丝毫犹豫,赵振东答应了下来。紧接着,他就和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密集调研,用两天时间走访了北京科兴中维、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国生物、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等在京新冠疫苗研发单位。

  就这样,自2月起,作为疫苗研发攻关的幕后英雄,赵振东带领自己的团队一直坚守在科研攻关的第一线,在疫苗研发一线连续作战200多天,为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海鹰说,疫苗研发专班成立之初,赵振东和团队就围绕灭活疫苗的毒种选择、重组蛋白疫苗的抗原均一性、疫苗ADE效应、动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实验安排,以及实验室疫苗和生产疫苗在审评审批过程中的区别、体液免疫应答等问题,向研发单位提出多项重要建议,切实解决了研发中的困难,为我国新冠疫苗科研攻关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科研而生的普通人”


  “他热爱科研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生活在他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就是感染免疫学研究。”赵振东的妻子王斌说。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监察专员,抗疫期间,王斌和丈夫赵振东并肩战斗,举小家之力为疫情防控这个大局贡献着力量。

  在王斌眼里,赵振东是一个为科研而生的普通人:作为实验室“打更人”,经常5点醒来转发最新文献给实验室成员与学生;拉着家人试讲几小时的新课;往返位于回龙观的家和亦庄实验室的4小时里,换乘3次地铁,根据不同的乘车时长集中阅读相应长度的科学文献;与病人保持联系十几年,尽自己所能在就医、治疗上给予指导……

  提供技术支持时,赵振东下班回家后总会跟团队继续研讨技术问题。王斌曾劝赵振东:“国家有那么多疫苗研发的顶尖团队,你就别撞南墙了,即便做出来,转化及应用的难题怎么破解?”赵振东说:“这也是一种新的疫苗研发思路和工艺,这些基础工作会对未来应对新发生的传染病有帮助。”

  赵振东的学生、病原所助理研究员王蓓回忆,赵老师是不可多得的严师,十几年如一日,永不停歇地阅读文献、永不停歇地学习、始终追踪最前沿的科学研究。王蓓说,赵振东总是用“毛竹精神”、拿“一万小时定律”激励学生,以永不轻言放弃的科研精神带领同学们坚定地走在科研的道路上。

  “赵老师会为一个实验结果跟人争得面红耳赤,但转头就又有说有笑。”同事任丽丽与赵振东相识多年,在她看来,赵振东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

  “赵老师一直强调‘科学研究就是求真求实,必须要认真严谨,不可有半点马虎’,要求每一个结论都要重复至少5到10次实验才可确认。”赵振东的博士后、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王继说,“也正是因为他宽严相济,以身作则,对学生专业基础和学术能力的高要求,大家才能在科研工作中行稳致远。”

  “为什么没能早点提醒他注意身体发出的信号?如果能拉他出去多放松,或者简单粗暴地让他放下手里的文献,好好休息,是不是结果就会不一样?”忆及过往,妻子王斌自责不已。

  在赵振东常发文献的实验室微信群里,最后分享的文献定格在了9月16日的17:36,此时距离他“倒下”,只有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而这也是他给学生的最后“留言”。


“他的品格值得业界和全社会珍视”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一直在做着不平凡的事。”这是赵振东身边的人对赵振东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的一致评价。

  “表率、敬业、动脑、勤奋,这8个字,是赵振东同志的真实写照。”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追忆了同事赵振东的感人故事:在采集H7N9病毒样本、脊髓灰质炎病毒样本和埃博拉病毒样本等多次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期间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在承担重大医疗任务期间连续工作72个小时黑白无休;抓住每天通勤时间研读文献的坚持……“点点滴滴折射着赵振东同志的诸多优秀品质。”金奇说。

  “赵振东同志潜心科研,是一名率真的学者,一名不计个人名利、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心无旁骛、具有学者风骨的科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说,赵振东教授在世的时候,很平凡,但当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可以毫无功利、目的,实实在在地付出、超常地付出,以至于积劳成疾,身体不堪重负而倒下。“论舍生取义者,赵振东是也。”

  王辰表示,要纪念赵振东教授,就要特别懂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对他最好的怀念。“赵振东在平凡的人生和平凡的事业中拥有不平凡的品格,这种舍生取义的品格正是对百年协和精神的传承,应当为院校、业界的更多科研工作者、学者仿效,值得全社会珍视。”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1月7日头版




荐稿人:lry  2021-01-07  执行编辑:zjy  2021-01-07  责任编辑:lyh 2021-01-08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欢迎您!

0
 

上一篇扎根乌蒙27载的“竹子教授”
下一篇一辈子 一件事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