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22-09-02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22年4月14日第7版 |
传承科学精神 厚植家国情怀 |
武汉大学20多年接续讲授一门基础课的7位院士—— |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李 霞
阅读次数:14758
|
2013年,张祖勋、李德仁、宁津生、陈俊勇(从左至右)4位院士合影。 资料照片 人物名片 “测绘学概论”,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历届本科新生的基础课。这门课始自1997年9月,20多年来,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李建成等7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学团队。院士们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卓越成就,还用渊博知识、开阔眼界、对测绘专业的深刻见解,激发一代代学子对测绘学的热爱,献身祖国测绘事业。 同学们珍藏的带有院士签名的课本。 资料照片 “有幸与院士们面对面,能确定自己的理想规划,甚至改变人生的轨迹” ——2021级学生夏雨 2021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李德仁迎来了82岁生日。这一年他最开心的事儿,不是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而是教师节当天在本科生讲台上度过…… 当天下午,李德仁院士正准备开讲“测绘学概论”;对他来说,这只是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的普通一课。谁知,台下200多名大一新生一起唱起了《感恩的心》,并向院士献上一束鲜花,李德仁院士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老师给学生上课,不是应该的吗?” “测绘学概论”这门课,由武汉大学6位院士于1997年9月联合推出,是面向大一新生的基础课,20多年来一直延续至今,被大家称为“最奢侈基础课”。2021级的第一课由李德仁院士开讲,从数字地球,智慧地球,再到测绘学的应用领域;从汶川地震到莫高窟保护,从灾区救援到文化传承……2021级学生郭子琦说:“李院士将我们的视野拉到了测绘学应用的最前沿,激发起我对科学的极大兴趣。” 激发学生对测绘学的兴趣,正是已故院士宁津生提议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在当年新入学的本科生里,“很少有人第一志愿报测绘专业;进来读的,又有些同学强烈要求转专业。”1996年,宁津生提议由校内几位院士一起为大一新生开设一门基础课,讲清楚测绘遥感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学科前景和未来出路,吸引更多本科生爱上这个当时的“冷门专业”。第二年,“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等6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学团队。2019年,宁津生院士的博士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也接棒加入。 院士讲基础课,魅力不一般。张祖勋院士上课充满趣味:为了讲解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他把无人机带进教室;刘经南院士上课从我国卫星测量发展史讲到人类的定位基因,又讲到北斗精确测量,学生们听得过瘾;龚健雅院士每年秋季学期开课前,都要组织新生座谈交流,回答同学们的种种疑惑。如今,这门“院士课”堂堂爆满,选课和旁听的学生范围已扩大到校外。“‘测绘学概论’是一门独特而珍贵的课程。在这里,有幸与院士们面对面,能确定自己的理想规划,甚至改变人生的轨迹。”2021级学生夏雨说。 “测绘学院有这样的传统,我的导师宁津生院士,85岁时还在给学生上课。我们觉得,既要做好研究,也要抓紧教学。”李建成院士说,无论是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校长,还是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先生始终站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他曾说“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然后才是校长”。
“在世界导航领域,我们虽起步晚,但已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刘经南院士 在“测绘学概论”的课堂上,院士们常常提及自己读书时的老师。当年,那些我国现代测绘学的名家也都亲自为本科生授课。1955年,国家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华南工学院5所院校的测量专业集中,汇集大部分测绘专家和师资,创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 88岁的陈俊勇院士就是1956年随天津大学天文大地测量系来到武汉,据他回忆:当时一边读书,一边还参加学校基建,修操场、造房子。1960年,陈俊勇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开启钟情一生的测绘事业。1975年1月,陈俊勇担任珠峰高程计算组组长,带领珠峰高程计算组夜以继日,精确地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珠峰高程计算工作。 “珠峰高程测量的成果让中国引以为荣,但高程测量中的野外作业人员最苦、最累、最危险。”陈俊勇回忆:就在这次珠峰高程测量中,一名测量队副队长在登山途中坠崖牺牲,一名测量队员在高达7000余米进行重力测量作业时,不幸冻坏双腿而截肢,“他们都是英雄……” 院士们不仅是测绘学科历史的书写者,更是科研报国的践行者。 1985年,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婉拒了德国和美国科研院所的邀请,从德国学成回国。李德仁说:“科学要为祖国服务。”从提出测绘界的“李德仁方法”,到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测量学的百年难题,再到研制我国“航天—航空—地面”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列装备,李德仁用一项项创新成果,引领中国测绘学科稳健前行…… 然而,在科研的路上李德仁心里也曾有一块解不开的疙瘩:在一次救援中,李德仁意识到定位的重要性。从此,加快国内卫星组网,实现我国对地观测数据自主,就成为他心中的头等大事。2017年九寨沟地震时,李德仁仅用4个小时就完成了灾区遥感数据分析,给救援队伍的科学部署指明方向;2020年初,得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开建,李德仁迅速牵头成立工作组,利用航天遥感技术,每日更新医院建设的遥感卫星影像,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 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的每一位院士都有着打破垄断、填补空白、创造多个第一的举世成就。刘经南院士是我国卫星导航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应用领域的开拓者。20世纪90年代,他带领团队参与北斗项目科研攻关;2005年,刘经南团队研制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数据精密处理软件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GPS/GLONASS/GALILEO)联合精密定轨。 “在世界导航领域,我们虽起步晚,但已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刘经南院士说。 自中国北斗一号系统从无到有,再到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如今北斗三号成功进入太空,追“星”五十余载,2021年1月,刘经南院士将其获得的2019年度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奖金200万元悉数捐出,支持武汉大学教育事业发展。
“要以老师为榜样,扎扎实实为国家做一些有用的工作” ——张祖勋院士的学生胡翔云
下课后,同学们找张祖勋院士(中)签名。 资料照片 数十年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历经撤销、复建、更名、合并,但传承的情怀和理想没有变过。“武大测绘学科多年来蓬勃发展,靠的就是传承的力量。这种传承是理念、风范等深层次传统的延续。”2017年,张祖勋院士向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捐赠100万元,设立“教书育人奖”,以鼓励传承优良教风。 张祖勋院士早年求学时,学校汇集了全国测绘界的精英;前辈们的言传身教成为他一生进取的动力源泉。张院士至今都十分感念恩师王之卓。他回忆:“先生只批评过我一次:当时,他督促我编写一个程序,我因为不擅长,一直以忙为借口拖延。几次之后,他严厉批评我:人不怕慢,就怕停!” 在上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影像必须存储在胶片上面,但王之卓先生却提出了摄影的全数字化,颠覆了当时传统的理念和认识。作为王先生的助手,张祖勋克服理论空白、设备简陋、资金短缺等重重困难,积极开展科研,从1978年到1992年,整整14年,从零开始走到了数字化影像测绘的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1993年全数字自动化测图科技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受到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2007年6月,张祖勋院士70岁之际,来宾和师生向他祝寿时,他首先向自己的导师王之卓院士的铜像敬献花篮,表达对恩师的崇敬和怀念。 这种师承的精神深深感染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学子。龚健雅院士1988年到丹麦留学。因科研业绩显著,好几个机构向他发出留任邀请。那时,龚健雅收到李德仁的来信:“我正在看欧洲杯足球赛,各国的球员都是回祖国参加比赛的,你也回国来‘参赛’吧。”1990年10月,龚健雅选择从丹麦回国。2010年,张祖勋院士的学生胡翔云也回国加入张祖勋团队。胡翔云说:“我是在老师的感召下回国的,要以老师为榜样,扎扎实实为国家做一些有用的工作……” 荐稿人:xscclf 2022-09-02 执行编辑:zjy 2022-09-03 责任编辑:lyh 2022-09-0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