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1-30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24年1月30日第2版

“对问题的探索,不走捷径是最佳捷径”
大国工匠王曙群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
作者:文汇报记者 占悦  阅读次数:1059

大国工匠王曙群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王曙群分享了他干一行、

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匠风采。


  “对问题的探索没有捷径,有时不走捷径才是最佳的捷径。”王曙群说到这句话时,报告会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正是日复一日坚守努力,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全国劳模,不久前又成为首位获评何梁何利基金奖的上海工人。工匠精神,成了他钻研业务的最生动写照。
  昨天举行的大国工匠王曙群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王曙群分享了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匠风采,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职工与新一批上海工匠现场认真聆听。与会者纷纷感慨:“王曙群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我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我们一定要用劳动书写美好生活答卷。”
      
  从拧好一颗螺丝开始
      
  “我从未想过,有人会为了做好一件事坚持十年、二十年,甚至奉献自己的所有,更没想过这个人就离自己这么近,就在自己的身边。”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技工夏巧伟如此感叹。
  夏巧伟刚入职时对师傅的“埋怨”可不少:王曙群当时正带着他参与玉兔号月球车的总装总测,没日没夜,还要为了质量锱铢必较。三年的“煎熬”终于在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当天得到“释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轰隆隆的声响、月球表面传回的第一张照片,那一刻我终于理解了师傅的苦心。”
  实干笃行、精益求精,是王曙群最鲜明的闪光点。彼时,上海航天开始研制“空间对接机构”,尤其是其中的十二把对接锁,让王曙群团队吃尽了“苦头”。作为对接机构中的关键部件,试验中,分离姿态与设计要求产生了严重偏差,且毫无规律可循。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王曙群团队对数万个零部件、上万米导线逐一排查,从150多万个数据中,发现是控制锁钢丝绳的张力变化导致了锁的不同步。他立刻提出针对性方案,使同步稳定性数据从最初的3次提高至50次以上,远超20次的设计要求。“很多工作都是从拧好一颗螺丝开始的。”
  现场聆听王曙群先进事迹,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试制车身技师徐澳门的回忆涌上心头。他曾连续1400多天驻守在学校车身修理集训队,哪怕春节只陪爸妈吃了一顿饭。“踏踏实实下苦功、专心致志练技能,我要向王曙群老师学习,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在岗位上精耕细作、挥洒汗水。”

  产业工人也可以参与脑力劳动
      
  时针拨回到2023年12月19日,王曙群赴京出席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并获颁“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站在颁奖台上,他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是该奖项设立二十九年来首次颁给一线技术工人。“我也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科技创新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技术工人只要精益求精,敢为人先,也一样能成为我们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
  在对接机构研制初期,采用熔焊技术制造的导管一次合格率仅为20%左右,管路多余物清洗一次合格率为77%左右。经过反复试验对比,王曙群团队将熔焊改为钎焊,对接焊改为“管子套管子”的插入焊,通过数百次的清洗方案和工艺流程改进,优化确定了“三步走”清洗技术路径,完成了43套试验件和正式产品清洗验证,经导管内残留颗粒度检测,一次合格率达到100%。最终,这项科研成果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了上海航天技能工人在国家级科技进步奖方面“零”的突破。
  一路爬坡过坎,王曙群带领团队先后参与研发了50多台套专用装备,解决了许多工艺难题,对接机构总装周期从3个多月缩短到40天,装配可靠性明显提升。
  “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技能折旧速度也越来越快,未来优秀的员工只会拿扳手肯定行不通,必须是具有工程师一样创新能力的人。”师傅的谆谆教诲,“敲醒”了夏巧伟,从来只专注于技术的他重新拿起了笔,写论文、申报专利,失败了又重来,最终这位技术工也成了工程师。
  报告会现场,有身穿着蓝色、橘色、黄色工装的各类产业工人,他们许多人刚刚获颁2023年上海工匠。王曙群的故事更是最为直接的激励:工匠不会再只停留于体力劳动,随着未来产业发展,知识型、技能型叠加的工匠会“喷涌而出”。
  “科研的本质就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坚持和创新中解决问题,产业工人不仅能做加工制造的体力活,也可以参与科研创新的脑力劳动。”王曙群说。

  培养新一代航天人
      
  自任班组长以来,王曙群先后培养出10名高级技师,8人获省部级技术能手称号,这批青年正成为我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
  谈及“秘诀”,就是让年轻组员快速成长。有一年春节前,在月球车整机振动试验时,发现测试数据不符合要求,要求王曙群立刻去北京参与排故。经过深思熟虑,王曙群顶住了压力,决定让包括夏巧伟在内的三位年轻人去,他自己坐镇后方支持。徒弟们没有辜负信任,顺利完成了任务。事后,王曙群又与他们一起把排故的技术细节提炼总结,后来申报全国优秀质量成果,获得金奖。
  培养新一代年轻航天人,王曙群想了很多办法。通过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方式,进行岗位能力互学培训;推动成立火箭总体装配工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泛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技术比武;在劳模创新工作室中教导年轻人们……班组现有30名成员,实现了在岗10年以上的组员均取得技师职业资质,班组实现技师比例达到50%的目标,技师、工程师比例达到17%。
  夏巧伟口中的王曙群,在生活上更是个“大家长”。比如,哪怕在研制非常忙碌的阶段,王曙群也会去关心新招来的职工落户、买房等问题,经常“操心”着青年们的日常生活。
  “前行路上,师傅就是我最好的榜样,激励我不断突破成长瓶颈,让我看见了技术工人也能追梦圆梦、人生出彩。”夏巧伟说。



荐稿人:lry 2024-01-30 执行编辑:lyh 2024-01-30 责任编辑:zjy 2024-01-31

0
 

上一篇我在“尔滨”雕冰雪
下一篇做科普,也是“治病”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