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5-13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4年5月13日第2版

比了解自己的身体还了解焊接
几十年如一日,李勇人枪合一,“焊枪上抬或下压一毫米,手都有感觉”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王力  阅读次数:829

  020513_p47.jpg

李勇在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56岁的李勇是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搭载部埋弧焊接班三班班长,也是大家口中的“李大师”。技校毕业后,他当了一辈子工人,目前只有大专学历,但这不影响他学习、考证、攻关几乎“战无不胜”,把劳模工匠、技师工程师等工人所能拿到的荣誉几乎拿了个遍,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手持一把焊枪,李勇闯出了自己的“爽文人生”,而成功的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人枪合一

  1983年,李勇16岁,因为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失去了经济支柱。为解决家里困难,他被江峡船舶柴油机厂提前招进厂,送到技校学习焊接技术。

  一开始,李勇对电焊不太上心,甚至对工人这一职业感到自卑。他还想继续读书,有空就去图书馆借书看。结果书看了不少,但烧电焊技术却是同届同学中最差的。

  “当时我师父带了五个徒弟,我烧得实在太差,去厂里实践,师父不敢让我沾边,怕把产品烧废了。”李勇回忆。

  那段低谷期,师姐的一句话让他深受触动:“真丢人,亏你还是个小伙子。”李勇醒悟过来:“对啊,为什么大家能烧好,而我不行呢?”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他下决心认真学习电焊技术,用半年时间学完了一年的量,很快成为技术能手。

  靠着日复一日的积累,李勇变得“比了解自己的身体还了解焊接”,手中焊枪和他“人枪合一”,钢花飞溅之后,各种焊缝严丝合缝、美观平整。他的绝学还不止于此,李勇说:“焊枪上抬或者下压一毫米,我的手都是有感觉、有记忆的;通过看焊接电弧的高低,我就知道会不会产生气孔;通过听电焊的声音,我就知道操作是否规范。”

  破解难题

  2001年,李勇通过招聘,来到刚成立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也走上了人生更大的舞台。在外高桥造船造的第一条船快要出坞时,一条100毫米长的横焊缝始终不过关,从日本进修回来的老师傅两次都没修好。李勇主动请缨,没想到一次合格。自此,他从焊接一线被挖掘出来,开始带教年轻人。

  如今,李勇培训了超千名焊工,培养出1名上海市首席技师、2名浦东新区首席技师、1名特级技师、5名高级技师、17名技师、56名高级工。这些“徒弟”中,不乏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许多人已经成长为团队里的“顶梁柱”。

  除了带教年轻人,李勇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每次船厂遇到技术难题都会想到李勇,而他也不负众望,次次都能破解难题。

  2019年,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在外高桥造船正式开建。邮轮外板采用了大量的薄型钢板,最薄处仅5毫米,相当于两枚硬币叠起来的高度,在焊接中极易出现变形。

  中国没造过大型邮轮,怎么控制变形?“凡事都有规律。”李勇说,他总结出,单一方式无法控制变形,因此各种方法叠加,一个个步骤试。几个月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上百次焊接试验,反复调节数值、调整工装位置,并组织大学生运用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分析了近万条数据。

  当时,采用焊接电磁矫平已取得一定效果,但有些死角机器做不了,需要火工。这时,国外经验成为掣肘——“大家都说国外不用火工,我们也不能用火工,这么薄的板,烧坏了可不行。”李勇回忆,他不太同意,因为在别的领域,有用火工矫正薄板的案例。

  因此,李勇找相关专家请教,对方表示:“烧坏薄板是水平问题,我从来没烧坏过。”这下,李勇有了信心。最终,他试验出焊接电磁矫平与火焰加热相结合的工艺,使薄板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工人出书

  李勇说,电焊工水平最好的时候是30岁之前,之后就会慢慢眼花、手抖,因此年轻时他就在思考以后靠什么吃饭。他的答案是,电焊工不能只埋头干活,还要掌握知识、会解决问题,要从技能型转变为经验型、知识型人才。

   这一启发来自他在江峡船舶柴油机厂时期遇到的全国劳模、教授级高工孟繁喜。有一次,一块3毫米的不锈钢板氩弧焊需要反面成形,无论李勇怎么焊,都皱皱巴巴的。“这是因为气体保护不良,高温下焊接材料背面被氧化,所以才出现皱褶。”孟师傅一语中的,又指导李勇设计工装,在背面充氩气保护,结果李勇一次焊接成功。

  “孟主任,你咋啥都知道?”多次请教之后,李勇由衷佩服。孟师傅则说,烧电焊有技巧,要带脑子、勤思考。
  

   2017年后,李勇投入更多精力在整理自己的经验、总结焊接方法和技巧上。

  这些年,李勇在国家核心期刊《焊接》《焊接技术》等发表论文10余篇,并编写了《装焊工艺概论》《焊工理论试题库》等培训教材和大型邮轮焊接标准作业指导书。他参与编写的国家1+X特殊焊接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三套教材,入选了教育部“十四五”规划教材。

  曾有朋友问他:“把自己的本事全盘托出写成书,你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对此,李勇回答:“放心,他们在学,我也在学。而且,把自己的智慧传承下去很有意义。未来我走了,这些书就是我留下的痕迹,是我对社会的贡献。”




荐稿人:lry  2024-05-13   执行编辑:zjy 2024-05-13 责任编辑:lyh 2024-05-13

0
 

上一篇草原深处,有一群宇宙观测者
下一篇他们的青春围着“一口锅”转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