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24-09-30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24年9月30日第2版

“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就是对病人负责”
为祖国上战场、为祖国育人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却谦虚地说
作者:黄杨子  阅读次数:377

020930_p20.jpg


  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再过两个多月,王振义将迎来100岁生日。他出生于上海,1948年,进入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工作,从那时起,便与血液疾病打上了交道。这位医学泰斗谦虚地说,自己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就是对病人负责。

  为祖国上战场


  1948年,王振义以第一名的成绩从震旦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留在了广慈医院工作。

  1949年底,驻守华东地区的解放军准备渡海作战,但当时江南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华东军政委员会指示上海等地组织医疗力量帮助部队突击防治血吸虫病。王振义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血防队,因为在整个防治工作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被授予三等功一次。
  爱国,就要为祖国上战场!怀着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念,1953年4月,王振义报名参加上海市第5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并获批。当时在战地医院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怪病,很多战士出现咳血、头痛等症状,医生们诊断为肺结核并伴有结核性的脑膜炎,用了药却并不见好转。细心的王振义发现出现这种病状不止一人,而是一大群人,而且当时战士们为了改善伙食经常在当地捕捞鱼虾,会不会是以前在文献上看到的肺吸虫病呢?
  当地医院的医生们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这种疾病,将信将疑。于是王振义将病人咳出的血液拿到显微镜下观察,果真找到了肺吸虫卵。这一诊断帮助整个部队和医院及时治愈了一大批患病的志愿军战士。为此,王振义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组织部授予二等功。

  开拓“上海方案”

  医学实践中,王振义与学生们创造性提出将药物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进行联合治疗的方案,即“上海方案”,让白血病中最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年生存率从10%提高至97%以上,更列入“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全球千万患者因此重获新生,而王振义毫不犹豫选择了放弃专利。药物正式被批量生产投入市场后,10粒一盒的价格当时低至仅约11元,直到如今也仅290元,且纳入医保。
  今天,站在巨人肩膀上,上海医者继续拓展“上海方案”。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卢敏目前在实验室研究p53蛋白,他介绍:“这个蛋白突变以后患者预后很差,这类患者迄今没有特效药。2018年,血液科收治了一位p53突变的癌症患者,王老师创新性提出,可以为这位无药可用的患者使用老药地西他滨,通过全新的去甲基化机制来靶向p53。目前,我们正在深入开展地西他滨治疗p53突变癌症患者老药新用治疗方案的研究,初步证实了该治疗方案对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疗效。”

  为祖国育人才

  爱国,就要为祖国培养人才。王振义深谙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的真谛。陈竺、陈赛娟院士是王振义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陈赛娟回忆起来常说,“那时候王老师不但手把手指导我们做实验,还每天晚上帮我们补习外语。”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医科大学校长陈国强仍记得王老师帮他修改硕士研究生论文的过程。“王老师一遍遍修改,我就一遍遍整理抄写。王老师先后改了10遍、近两万字的毕业论文,我就抄了10遍。正是导师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激励着我攀登更高更险的医学高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振义的“一门四院士”已成为学界佳话。他还自创了特殊的教学查房方式——开卷考试,即每周初由学生提交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形成“考卷”,他在一周内搜索全球最新文献资料,不断学习、思考、分析后做出“答卷”,并在每周四与学生一起交流,将自己分析的成果教给大家。
  提及“开卷考试”,肾脏内科青年医师高琛妮深有感触。“在王振义院士心中,患者无小事,他的每一场‘开卷考试’都本着对患者极其负责的态度,每一张PPT都是他心血凝结的成果,是对患者疑难病情最好的解答,更是送给我们这些后辈最重的礼物。”

(同日,文汇报第二版刊登文章




荐稿人:lry 2024-09-30 执行编辑:lyh 2024-09-30 责任编辑:zjy 20240-09-30

0
 

上一篇路生梅: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扎根
下一篇我是党的女儿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