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2-09-09 【编辑录入:wangdl】 文章出处:新华网2012年9月9日第01版 来源:解放日报 |
走出实验室布大局 |
作者:朱珉迕 夏之冬
阅读次数:7389
|
——记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所长王曦
王曦院士在实验室了解科研人员实验进程(新华社记者刘颖8月22日摄)
说动他的,是时任中科院上海冶金所 (即现微系统所)所长江绵恒。1997年秋天,江绵恒在莱茵河畔的科布伦茨告诉王曦:“中科院要干大事情了,要有大发展了,也更需要人才了。” 按原计划,王曦至少可以再做一年“洪堡学者”;以他对离子注入技术的长期研究,长留国外也轻而易举。1998年春天,他的儿子刚刚在德国出生,那里的生活、工作都已安稳;何况,西方的科研条件,当时的国内也比之不及…… 但王曦毅然决然。 十多年后谈及当初的选择,王曦语气平静。“这其实是很自然的事。回头想想,这几乎是最好的十年。”
SOI,即“绝缘体上的硅”。国际公认,SOI是21世纪的微电子新技术之一和新一代硅基材料,在低压、低功耗电路、耐高温电路、微机械传感器、光电集成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而高端硅基SOI制备中的关键技术,正是王曦钻研多年的“离子注入”。 就在王曦回国不久的1998年8月,美国IBM公司宣布将SOI材料民用化并用于生产处理器芯片。SOI一举迈入产业化,这对我国材料学界不啻于地震——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研究SOI材料,但中国的SOI从未走出实验室。 加大SOI技术的应用研究并走上产业化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研究所把任务交给王曦。 “那是我们第一次开始考虑成果转化。”王曦说。当时他心里并没底。“我们只知道,IBM把这个东西产业化了,我们也要产业化。就这么一腔热血。” 凭借这一腔热血,王曦带着团队共8名科学家,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攻关3年,到2001年7月,SOI的产业化初见端倪。这一年的7月25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发起成立了上海新傲科技有限公司。王曦和SOI课题组的几位骨干一同进入公司。做惯了科学家的他,当起了“老板”。 一本图册
又比如科研人员计算经费时,不会考虑流动资金,科研经费足够了。但产业化,你必须未雨绸缪……” 一个大局
荐稿人:wdl 2012-09-09 执行编辑:tmy 2012.9.10 责任编辑:zjy 2012.9.1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