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2-11-16 【编辑录入:wfiwfi】 文章出处:2012年11月15日《解放日报》

“想要挣大钱,不要做医生”
作者:彭德倩  阅读次数:9925

两位院士以从医经历为后辈解职业之惑

 

121116周良辅闻玉梅

周良辅              闻玉梅

 

   “想要挣大钱,千万不要做医生。”昨天,周良辅、闻玉梅两位院士分别以“学长”、“学姐”的身份,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子面对面交流,以自身经历为年轻人解惑。交流中,身为神经外科权威专家的周良辅说:“优秀的学生不能只考虑钱,而要考虑怎么做一个好医生。”

 

“医生的价值在哪里”

 

    周良辅的一番真心表白,引来台下学生真心话:“现在感觉做医生压力好大啊!”

 

    对此,闻玉梅讲了个亲身经历的“笑话”。“曾经有内科医生来向我讨教,现在很多同学临床专业毕业后都想去外科,不愿意去内科。因为有传言‘做外科,开刀见效快、有成就感,而且福利好’。那位医生问我该怎么劝那些同学”,她说,“我想应该这样劝,外科医生挣钱时间短,内科医生挣钱时间长,老了还可以坐堂专家门诊,还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后来,我得到的反馈是,‘对不起,我要讨老婆,这样到老了来不及’。”

 

    满堂大笑中,闻玉梅接着说:“虽然这是个笑话,但是这也是现实。其实我希望大多数同学能够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我们既要解决老婆问题、房子问题,但更要解决我们一生的价值在哪里这个问题。”

 

“珍惜每段工作经历”

 

    周良辅当年一毕业,就留在华山医院普外科,干了5年之后,被调配到神经外科。“这对我来说跨度太大了,而且当时的神经外科根本没人愿意去”,周良辅回忆,当时一般医生每天830分上班,而神经外科必须630分上班,一到病房就要给病人换药,送病人去做脑部造影。那时候无论造影技术还是手术技术都非常落后,医生常常要忙得满头大汗,到中午才弄清楚病人的问题,简单吃完午饭就要去开刀,六七个小时站着,第二天照样还得在老时间上班。

 

    周良辅说,后来自己在治好病人的过程中,渐渐有了成就感。“从被动到主动,还开动脑筋,对神经外科有些不满意的地方作些改进。如果没有这段当时看来不那么愉快的经历,就不会有我医术上的提升。”

 

    曾有人说他做了五年普外再转专业,是白白浪费时间。周良辅却不这么认为,“现在不少人希望自己的努力立刻得到明确回报,但很多时候,不会立竿见影,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他建议同学们珍惜每一段学习和工作的经历。

 

院士也曾是运动健将

 

    交流会上,两位医学专家还“炫耀”了一把自己的体育能力。

 

    周良辅说,自己念大学时田径、举重、体操都会,“现在上海高校200米跑的男子纪录还是我保持的。为什么还保持到现在呢?后来一查才知道,是因为隔了几年以后这个项目取消了。”在他看来,年轻人学习之余,不能变成书呆子,而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拓宽兴趣,也会让脑子变得聪明。

 

    闻玉梅也不甘示弱,“1952年上海100米跑我是冠军。纪录是肯定打破了,不过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到现在只要有时间,一个星期游泳一次。不然,我哪有这么好的身体呢?”

 

她建议台下未来的医生们,文艺、体育都要参与些。说话间,她转头瞄瞄身边的周良辅,说:“我这才知道你怎么能开那么多的手术呢,原来是弄过举重的。”台下又一片笑声。

 

荐稿人:wfl  2012-11-16    执行编辑:tmy  2012.11.16   责任编辑:zjy  2012.11.16

0
 

上一篇任晓云:逆境中自强不息
下一篇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光纤到户步子要再快些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