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姆到诺奖得主,以色列“居里夫人”昨访复旦讲述传奇人生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达·约纳特在复旦演讲 /晨报记者陈征
“为了生存,一定要努力地活下去,在我的科研中,这种韧劲一直保留下来”,昨天,74岁的阿达·约纳特坐在记者面前,回忆着过往生活。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纳特,因家境贫寒,做过保姆、清洁工,却一直坚持对科学的热爱,其传奇经历获得赞誉。约纳特此行受第九届国际新型材料及其制备会议之邀来到复旦,这也是她第20次来到中国。她坦言,自己最想给中国学生和学者的建议是:“问更多问题”。
从未减少对科学的好奇心
带着倒时差的一丝疲惫,阿达·约纳特准时出现在记者面前,一头棕黄的卷发,脸上笑容可掬,穿着简朴,就像异国街头随处可见的一位普通老太太。
然而,约纳特的人生却并不普通。1939年,她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贫穷的家庭,和另外两个家庭合租一套四室的公寓。约纳特11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了。年幼的她开始帮忙贴补家用。“我做过很多种工作,比如清洁工、保姆和家教……”尽管如此,一家人仍然难以为继,母亲最后只能带着她去投靠自己的姐妹。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减少她与日俱增的好奇心。“五岁时我就做了一个实验:用公寓内的家具来测量我们阳台的高度”,当时,约纳特把两张桌子叠在一起,在上面摆上一把椅子和一张凳子,但还是没有够到天花板。“于是,我爬到了我的装置上,结果摔倒在了我们后院,并且摔伤了胳膊”。
对科学的热爱一直延续,约纳特在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的化学学习,研究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后来,她又在威兹曼研究所读博士,主要研究胶原蛋白的高精细结构。
“傻瓜”最终拿了诺贝尔奖
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威兹曼研究所的一名年轻研究员,约纳特有着一个目标,便是解决关于生物细胞的一大难题——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核糖体是将基因密码转译为蛋白质的细胞工厂,因此,我想要确定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然后揭露该过程的机理。”
接下来,约纳特便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艰辛科研征程,在这个过程中,她遭到国际科学界的质疑甚至嘲笑。而即便她提出测定核糖体结构的计划后,得到了初步的晶体学表征,仍然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表示质疑甚至嘲笑。“我被认为是傻瓜,是充满不理性幻想的科学家。”
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将核糖体带到了公众的面前,也使得这位曾经同行里的“傻瓜”成了众人注目的科学家。她也因此被誉为以色列的“居里夫人”。约纳特幽默地说,因为自己的一头卷发,现在以色列还有了这样一个说法:“卷发意味着充满核糖体”。
激发科学兴趣最重要
如何能顶住全世界的嘲笑而坚持下来?约纳特将其归功于幼年经受的磨砺。“小时候曾经很苦,但是为了生存,一定要坚持下来”,约纳特说,这种幼年习得的坚韧,让自己后来在科研上碰到再大的难题,也能勇敢地去面对。
约纳特十分重视下一代科学素养的培养。她还曾经在孙女的邀请下,到她的幼儿园给他们讲解核糖体。“关键是要用合适的方式告诉孩子们,科学有多么重要,并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约纳特感叹,兴趣对于科学来说太重要了,“我拿诺贝尔奖的时候很开心,但这种开心,远远比不上实验室里做科研来得开心”,而这,正缘于打心底对科学的热爱。
昨天晚上,约纳特应邀为复旦师生做专场报告。事实上,这是她第20次到访中国。期间,中国学生和学者的好学和勤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约纳特想给中国年轻人一个建议,那就是:“可以再多问一些问题”。
荐稿人:wdl 2013-10-19 执行编辑:zjy 2013.10.20 责任编辑:xwf 2013.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