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功臣
金东寒院士 七一一所供稿
金东寒院士
中船重工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长
他在5年科研经费不足40万元的条件下,连续3个月吃住在实验室,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科研,终于和他的课题组在199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功率特种发动机样机。
目前,掌握这类动力技术的国家只有三个。如今,他把这种技术投入民用产品研发,不仅节能环保,还有望解决孤立海岛接入电网成本过高难题。
成功感悟
“我从不把人生目标定得多么远大,一般只瞄准下一步。”
本报记者 俞陶然
1816年,苏格兰牧师罗伯特·斯特林发明了一种能源转换效率很高的外燃机,世人将它称为“斯特林发动机”。与柴油机和汽油机等内燃机相比,它有两大优势:能源适用范围广,任何能产生热量的物质都可用作燃料;污染物排放少、震动噪声轻,具有优越的环保性能。
然而,要让这种发动机投入实际应用绝非易事。上世纪80年代,一个中国年轻人在大学里听说了这种机器,为其优越性能深深吸引。经过20多年打拼,他带领的团队在前人基础上,研制出用于特种船舶的斯特林发动机,为中国海军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特等奖各一项。这位中国人,就是昨日荣膺“上海市科技功臣”的中船重工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金东寒院士。
1978年,金东寒考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内燃机专业,从此迷上了发动机。1985年,他成为第一位“国产”特种发动机专业博士。而后,他进入七一一研究所,走上了一条长达20多年的“特种发动机”研发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国内还没有多少专家听说过“特种发动机”,科研经费十分有限。但这位博士心无旁骛,刻苦钻研,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斯特林发动机从图纸变成产品。
“我从不把人生目标定得多么远大,一般只瞄准下一步。”金东寒说。为了开发出大功率样机,他连续3个月吃住在实验室,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科研。
靠着这股执著的劲头,在5年科研经费不足40万元的条件下,金东寒及其课题组在1990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大功率特种发动机样机。在完成一系列全系统演示验证试验后,该动力装置成功地装备于特种船舶,使海军舰船拥有了“中国动力”。目前,掌握这类动力技术的国家只有三个,另两个都是西方发达国家。
斯特林发动机不但能用于特种船舶,还能成为节能减排的“利器”。金东寒在带队开发军品的同时,也投入多种民用产品的研发。
在七一一所的大院里,有一个高10米左右、外形像卫星接收器的“大家伙”,它是金东寒主持开发的一个“军转民”成果,名叫“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它能把太阳光聚焦到位于反光镜焦点的斯特林发动机加热器上。后者得到热能后,就会发电。与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相比,它的效率更高,而且材料是普通金属,能耗比太阳能电池所用的晶体硅小得多。
在他的推动下,七一一所承担了国家海洋局的海岛能源项目:在嵊山岛建立一个集成太阳能热发电、风电、波浪能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等4个项目的多能互补系统,解决孤立海岛接入电网成本过高的问题。“这个项目今年年底将投入试运行,希望能成为我国推广应用太阳能热发电的一个样板。”
链接:金东寒:走好每个“下一步”(文汇报报道)
荐稿人:lry 2014-04-02 执行编辑:tmy 2014.4.2 责任编辑:zjy 201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