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一院士50年扎根青藏高原
“塔吉克的好骑手?没错。我的马术比医术更出名。”
79岁的中国高原医学的学术带头人吴天一院士嗓音铿锵,透着高原人特有的敞亮。他登山之矫健、肌肉之结实,让孙儿辈的记者愧得脸红。
“我这身板,是半个世纪在马背上练出来。”吴天一说。
14万“天路大军”的“保护神”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将全线通车。望着曲曲弯弯攀山越岭的“天路”,吴天一笑了。
2001年,吴天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恰逢青藏铁路开建。每年有数万工人在海拔4000米至5072米的唐古拉山作业。
“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知道,自己又有了用武之地。”吴天一说。随后,他担任了铁道部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高原医学顾问和二期建设的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
大到氧舱建设,小到员工起夜,吴天一事无巨细都关心着。“别小看晚上起夜,很多人就倒在这‘一泡尿’上。一旦感冒引发高原肺水肿就严重了。在我的建议下,带暖气的卫生车晚上与住宿室对接,供建设者上厕所,也防止环境污染。”吴天一说。
5年间,14万余名筑路员工无一人因急性高山病死亡,被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人们称赞吴天一是14万“天路大军”的“保护神”。
14处骨折,镌刻着赤子忠诚
“我是一个粉身碎骨的人。”吴天一语出惊人但实事求是。
尽管马术精湛,但道路崎岖,险象环生。多次车祸,造成吴天一肩胛骨、髌骨、肋骨等14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左四根肋骨骨折,其中一根肋骨差一点戳入心脏。
除了14处骨折,为了亲身实验氧舱,他的耳膜多次被击穿。
上世纪90年代,吴天一设计的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建成了。“我设计的,肯定我进。”吴天一毫不含糊地说。“到了海拔5000多米时,压力下降速度太快。我突然头疼,耳膜‘嘣’的一声穿了,什么都听不见了。”
后来,氧舱实验的结果派上了大用场。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吴天一提议建设的铁路沿线供氧站、高压氧舱,被证明是解救急性高原病人的最佳办法。
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穿上白大褂,背起医药箱,走进牧民帐篷……79岁的吴天一,依旧在雪域高原延伸着他义诊的脚印。
荐稿人:lry 2014-06-07 执行编辑:tmy 2014-06-07 责任编辑:zjy 2014.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