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4-08-05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4年8月5日第5版

袁隆平的“全球梦”
作者:李晔  阅读次数:7461

1

日前在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接过“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形象大使”特聘证书后发言。
王睿 摄

2

记者特赴长沙采访,袁隆平欣然寄语解放日报。

  
      拿奖拿到手发酸的人,袁隆平肯定算一个。国际大奖,他拿了18个,以至于有一回在公开场合,他说,“我的奖太多了,我不在乎这些东西……多了之后就变成包袱,反而不好”。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位殿堂级的科学家,真的就无所在乎了。

      所以,尽管深感“惭愧”,并谦逊自称“形象不好”,他还是欣然出任“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形象大使”。想婉言谢绝的理由可以很多,但无法抗拒的理由只有一条——中国企业联合馆以“中国种子”为主题。

      不过,84岁的袁隆平依旧不改率性本色。在形象大使受聘仪式开始前5分钟,老爷子顶着36摄氏度的高温,打上领带,一袭正装,一边咕哝着:“(天太热,穿正装)我不喜欢”。但很快他话锋一转,“杂交水稻的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能够通过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的平台,向全世界推广杂交水稻,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热也值得”。

世界一半水稻田种上杂交稻,可多养活四五亿人”

      袁隆平曾被易中天“嫉妒”为“全球粉丝最多的人”,“吃米饭的都是你的粉丝,他们叫米粉”。

      一位巴基斯坦“米粉”还专门向袁隆平“报喜”:“巴基斯坦农村人口少,政府允许农民娶超过一位妻子。农民种了您的杂交稻后赚了钱,他们愿意娶2至3位老婆了!”

      根据国际水稻研究所公布的数据,中国杂交稻在海外推广的面积为520万公顷,相当于0.78亿亩。这不是个小数目。

      但袁隆平却一心惦念着全球1.5亿公顷水稻面积,相当于22.5亿亩。时常盘旋在他脑中的数字和念头是,“哪怕全球有一半的水稻田种上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的话,就可以多养活四五亿人口”。

      他所言“每公顷增产2吨”其实略显保守。在欧洲,他的杂交稻试种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每公顷产量从原来的6吨提高到了9—10吨,“用的还只是我们的二等杂交稻,一等杂交稻暂时不能拿出去”。

      除了欧洲,他更关心的是亚洲和南美市场。“南美的巴西有6000多万亩水稻田呢!我们的杂交稻只在当地推广了100多万亩,空间大得很啊!所以,借助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这个平台,对杂交水稻推广很有助益,可以帮我圆那个梦,叫做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于是,他愉快寄语中国企业联合馆:“中国种子,改变世界”和“发展杂交稻,实现中国梦”。

      老人家一提及“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作用便神采飞扬,“一来可以大大提高国际地位。中央领导不也说了嘛,杂交水稻是张外交王牌!国际上一些总统级的人物都到我们研究中心来访问,可以帮我国争取到更多的好朋友、小朋友;二来,是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和平”。

      他突然停顿下来,咧嘴笑,“当然,作用之三,便是可观的经济效益咯。杂交水稻若覆盖全球一半,能给中国带来至少几十亿美金年收入。”

      这位中国农民眼中的“神农帝”、“米菩萨”,心里装着的,早已不仅仅是960万平方公里中众多良田阡陌纵横。他走出国门的自信,来源于其杂交稻的“绝对优势”,“美国有个杜邦先锋种子公司,覆盖了世界80%的玉米种植面积。我们的杂交水稻技术在全球遥遥领先,所以覆盖全球一半,是应该能做到的!”

亩产1000公斤?“今年争取,保证明年”

      除了覆盖全球梦,眼下全世界盯牢袁隆平的,是他的“东方魔稻”亩产能否突破1000公斤。
2012年,82岁的他,宣布争取在2020年即自己90岁前,实现千公斤的目标。

      此次见到袁隆平前,记者听他身边几位工作人员有些担忧——千公斤这个目标,要靠老天帮忙的,可前阵一直在下雨。

      但正式采访袁隆平时,他却对记者言之确凿:“今年争取突破,保证明年突破!”

      他握有充分把握的背后,曾经是人们看不到的无比紧张。

      2011年,他的第3期超级杂交稻在向亩产900公斤高峰攀登时,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专家组验收前一周,袁隆平前往湘西隆回县的试验田“微服私访”,保密工作做足,却仍被媒体发现。团队成员都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压力山大,怕失了面子,袁隆平反过来劝团队淡定,说他通过3种方法反复测算,结果都可突破900公斤。验收前一晚,下了场大暴雨。考虑到自己是“运动员”,他验收当天没去现场,回避在长沙,让工作人员每隔1小时给他汇报一次。这天,媒体的直播车就守在田间,一副“不管达不达标都要报道”的强势。

      袁隆平的秘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辛业芸博士犹记当时情形,“验收很严格,专家组要抽取3块田,只有一块是由我们高产攻关示范小组自行推荐,其余2块均为抓阄,结果平均926.6公斤,产量最少的那块都超过了900公斤。还好我们争气!”

      900公斤之后,便是向1000公斤奋斗。

      其实去年9月,袁隆平已经很接近这个目标。

      去年9月18日,第4期超级杂交稻苗头组合“Y两优900”现场测产验收,百亩高产攻关片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再破世界纪录。辛业芸告诉记者,这次验收是按照算术平均的,但事实上,3块田块中,收成高的田块比例很高,所以如果以加权平均的话,其实亩产已超过1000公斤。

      因此,今年向1000公斤冲刺,袁隆平是颇有些把握的。他心里清楚,杂交这种常规技术手段依然有巨大潜能可挖,根据光能利用率,杂交稻理论上可达到亩产1500公斤。所以辛业芸说:“袁院士宁愿经得起任何推敲。1000公斤这个目标的实现,不过是假以时日。”

我是湖南的精神首富”

      最近,袁隆平刚换新车,还是在儿子的一再“胁迫”下换的。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品牌市值早在1999年就被评估为1008亿元的中国“名义首富”,换到第4辆车了,才刚刚升级到顶多20万元的高尔夫。

      过去,他历来是靠一双脚走路下田的。城市化中道路拓宽和造房子,占了他不少试验田,没办法,他只能到距离水稻研究中心越来越远的地方找基地,于是便有了以摩托车代步。几年后,虽然跟上形势,用小汽车替代了摩托车,却长期徘徊在低价位,他的购车史脉络清晰——第一辆羚羊,第二辆赛欧,然后熊猫,直到现在的高尔夫。

      座驾于他,就是代步。

      以至于“辛业芸们”也深受他影响。

      记得是5年前的一天,袁隆平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赴基地,路上,他突然生出一句,“那‘熊猫’在路上跑,好漂亮哦。”驾驶员没听清,还惊诧道:“是活的还是死的?”同车的辛业芸则给出基本判断,“老爷子说的是车,不是国宝”。没想到,袁隆平神速,他们团队第二次外出归来路上,他便说要去提车。在熊猫车4S店,他突然指着辛业芸对销售人员道:“她是我秘书,也要买台熊猫车……”

      辛业芸当时愣住了。她向记者坦言:“你想,我们虽比不上袁老师有钱吧,但如果要买车,好歹也想买台更高档的啊!周围同事也劝袁老师,小辛就算同意买,人家老公也未必答应啊……可当时袁老师又一次突然袭击,他拿出1000元钱,交给车店,说是购车定金!”

      见状,辛业芸掏出手机,出去给丈夫打电话:“老公,我不是跟你商量,而是现在通知你,熊猫是国宝,袁院士也是‘国宝’,‘国宝’给我推荐的车,我决定买了!”

      类似这种“强加于人”的事情,老人家做得还不少。在海南南繁基地,当地叫卖特色“岛服”,他看着质地透气、适合下田,价格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便满心欢喜一下子买好多,自己留几件,其余硬要送给同事们穿。辛业芸说:“他就是如此超然物外,一门心思做科研。科学的未知与探索已足够令他着迷,他需要有足够的专心。荣誉利益面前,他只想着急流勇退,唯有科学新高度,他决不让步。”

      所以,一边是外界的盛情难却,譬如,他单位门口的道路乃至银河系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有农民自费为他塑汉白玉雕像,当然还有以他名字为名的电影公映,而他自己居然没看过;另一边,则是他想方设法屏蔽外界干扰。他有手机,但总是关机,要找谁,就开机打电话,打完马上关机。辛业芸总笑他,“人家用手机是为方便别人,他只是方便自己”,他到北京去开会,辛业芸为了联系他,只能通过宾馆、会议中心的总机或前台辗转找到他。

      可是,各种纷扰有时还当真躲闪不及。当外界无数遍地重复发问他关于 “袁隆平”三字估值1008亿元的感受时,他只能N次无奈又幽默地回应一句:“我是湖南的精神首富。”

喜欢别人问 “How young are you?”

      袁隆平不服老。

      你可以叫他“袁院士”、“袁老师”,就是不能叫他“袁老”。

      他常爱飙英语。路遇粉丝争相与他合影时,他俏皮来句“one by one(一个个来)”。不过切记,问其高寿,千万注意要说“How young are you(你有多年轻)?”,唯有这样,他才会愉快爽气地回答你:“I am eighty-four years young(我年轻得只有84岁)”。

      现在他自称“80后”,到2020年,他90岁时,便是“90后”了。

      读大学时,同学们鉴定他为“爱好——自由;特长——散漫”。而辛业芸做了他18年的秘书后,将他评价为“不安分”,并获得他本人认可。当袁隆平去参加各种推之不去的会议时,他抓耳挠腮,左观右看,不时来点哈欠,颇不耐烦。但轮到他提问时,却点点切中要害。周围熟悉他的人在景仰膜拜之余,也总结出他的特点——身体和脑子需要一刻不停地在运转,一旦空下来便觉索然无味。

      每天雷打不动的,是和同事们打一场气排球,一场20分钟。杂交稻展览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球场上,袁老师热衷给人起小绰号。长沙方言“筐瓢”意为关键时刻掉链子、出差错,袁老师便将失误者统称为“瓢师傅”。这还是前几年的版本。这两年他又出新花样,视各人失误的等级及严重程度,分为“大瓢”、“二瓢”等。还有,队员传球时没往前方传,他便笑人家“博士后”,意为传到了脖子后。

      有些队员故意设计些刁钻角度,欺负他接不到球,然后肆无忌惮地回敬他“筐瓢”,袁隆平便标志性的动作——挠挠头,然后哈哈大笑。不过,队员们发现,近来老爷子战术有变,渐渐从猛攻型转为智取型,“他特别会‘虚张声势’,明明摆出要扣球的姿势,突然又轻吊过网,狡猾得很……”

      不过袁隆平的老伴邓则担心他的身体,特别强调保护意识。医生诊断袁隆平有慢阻肺,不能感冒,一感冒,体质就下降一大截,难以恢复。所以每每打排球,身边的人总要为袁隆平准备好面巾纸,及时给垫到他衣服里去,好隔离汗液。然而很多时候,大家如此谨小慎微地保护他,他反而觉得不带劲了。尤其,在他下田遇到田埂或沟渠要跨一步时,旁人会不由自主伸手去搀他一把,老爷子总是很倔强地把人家甩开。

      辛业芸告诉记者,毫不夸张,换作几年前,人家说“下雨了,打伞了,否则要感冒了”时,袁老师会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下雨跟感冒之间有何关联。这两年,他感冒次数多了些,他才慢慢承认不能太把自己不当回事了。

      他抽了几十年的烟,曾大力宣扬抽烟“七大好处”。但总算令人欣慰的是,在钟南山院士和家人、保健医生的一再劝说下,袁隆平终于决定戒烟。

      此番记者特意问他“复吸了没”,他眼光异常坚定,“不抽了,已经一年八个月了”。

      菲律宾一位老中医大赞袁隆平身体硬朗,断定他特别长寿。临到采访末,袁隆平对记者来了句,“过去的成绩不是席梦思,保养好身体,我还要再攀登!”

 

 

荐稿人:lry     2014-08-05       执行编辑: tmy  2014.8.5    责任编辑:zjy  2014.8.5

0
 

上一篇涞源好村民卢伟 壮举感动中国
下一篇走踏实之步伐 行专一之梦想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