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4-10-20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4年10月20日头版 |
航天领域“花木兰” |
作者:本报记者 刘锟 实习生 方舟
阅读次数:10869
|
——走进航天八院第八设计部王波兰
在战术型号研制这个以“工科男”为主的领域中,她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巾帼不让须眉”。 在同事和领导眼中,在专业技术上,她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在管理上,她是长袖善舞的“艺术家”。从初出茅庐的年轻设计师,到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再成为总体部副主任,王波兰用她的坚持和才智,在实现强大国防梦想的征程上书写着她的青春梦想。 但就是这副小小的身躯,在航天领域创造出很多男人都无法达到的高度,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第八设计部副主任、第八研究院某型号技术副总负责人、某型号所级指挥、某型号主任设计师。曾先后荣获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第八研究院型号二等功”等荣誉。同事们称赞她,不愧为航天这个男人扎堆领域中的“花木兰”。 工作中,王波兰是出了名的严格,任何一个细节都要追求“零缺陷”。 王波兰说,航天事业,特别是她所主攻的导弹研制,关系到整个国家和人民百姓的安危。“保证型号成功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我们要追求的是靶场测试零故障、飞行过程零缺陷的目标。因为,任何一个细微的差错,都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作为研制的领头人,王波兰一直率先垂范,亲力亲为。 王波兰进入航天事业,接受的第一个重担就是导弹的气动外形设计工作。简单地说,气动外形就是根据导弹的飞行要求确定其外形设计,需要经历一个很复杂的选型、计算、风洞试验、优化的过程。试验时,由于对每一轮的试验结果都要判断与理论计算的误差是否合理、趋势是否正常。当研发遇到瓶颈,受制于一些技术难题时,研发小组就会常常进行一连好几天的“攻关”,寻找突破口,睡觉往往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同事柴娟芳说,“一般做实验,我们都会轮流值班进行数据收集,但是波兰不放心,通常都会自己长时间守候,有一次试验进行了两天半60多个小时,她加起来只睡了6个小时,试验工人换了3班,她坚持24小时不休,就是为了收集第一手的数据,这样的研究过程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 一次关于传感器的攻关试验,至今令柴娟芳记忆深刻。由于传感器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大为不同,这使研究小组举步维艰,但王波兰却不顾繁琐,到北京的实验室做振动试验,把不同环境下的传感器表现一一记录,为后面的攻关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数据收集的过程非常漫长且需要良好的耐心,波兰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对她的敬佩是发自心底的。” 王波兰开玩笑说:“有一段时间,朋友们常常会说,波兰,最近喜欢画烟熏妆啊!感觉不错哦。”凑近一看,才发现这是长期熬夜与持续工作而产生的黑眼圈。 在型号试验常去的西北戈壁滩上,有成片的胡杨林。在领导和同事们眼中,外表柔弱的江南女子王波兰,内心却有如西北胡杨般坚韧。这种千年不倒的树和她性格里有很多相似处,植物中,她也最喜欢胡杨,她常说:“作为一名航天设计师,只要锲而不舍,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2005年,王波兰第一次进入位于戈壁滩的试验基地进行导弹发射实验,这也是她第一次执行任务。对于这款新型导弹,现场所有的领导都倾注了很大的希望。可结果却是一连三发都未成功,全场一片寂静,王波兰的心被深深一击。 这一次铩羽而归让王波兰接受了心理上的第一次锤炼,也铸就了她往后工作中的冷静和沉着。因为那次失败,她常告诫自己要沉下心来做每一件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也成为她工作中的制胜武器。如今再进入试验场,身为现场指挥的她活跃在每一个角落指导监督工作。试验场的对讲机里回荡着王波兰从调试到发射的每一步的指令,第一时间赶到有问题的小组指导,任务出现失败后亲自察看发弹的所有数据。从进入试验场的第一时刻到导弹发射出去的前五分钟,王波兰几乎马不停蹄,不仅保证试验的质量,更给予在场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鼓舞和信心。 王波兰对于自身严格要求,对自己的团队,同样也是高要求。 每当接到王波兰的电话,听说要到她办公室去一趟,她的团队成员们都会很忐忑,因为王波兰对于细节的要求可是出了名的严格。 飞行试验前的总装综测,她不放过每发、每批之间的微小差异,每一次数据波动,都要追溯源头,甚至连数据记录要保留几位小数点,都做出明确的要求,确保每个细节万无一失。一次型号飞行试验出现气路堵塞问题,现场经过多轮分析讨论,定位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中的关键就是要绘制出一张气路示意图。 柴娟芳回忆说,她和同事在绘制示意图时,本来打算简单绘制一下,示意即可,可是王波兰认为一定要非常细致地描述每一个细节。结果经过了不下十遍的修改,把原先潦草的气路示意图,画成了一张气路“素描”。依托这张气路示意图,最终确保了试验进度不拖延。 她回忆,2006年走上第三研究室副主任的岗位时,当时室里正处于比较低谷时期,对于年轻的她来说,摆在面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她找室里的每一个成员谈心,原想是给大家鼓劲,没想到大家都在给她鼓励和信心,“不管怎样,我们都会支持你”,一句话让王波兰深深感动。王波兰至今忘不了这些暖心的话语,也切身感到一种“家”的温暖。 对待工作几近苛刻的王波兰,生活中却是另一副模样:“温柔”、“细腻”、“亲切”,是大家公认的“女神”。 “她不仅关心下属,还会关心下属家人的健康,时常会照顾和慰问老同志。”“她会在工作之余和我交流,与我讨论生活和专业,还给我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她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同事们谈起王波兰的好,有点刹不住车。 “波兰姐对女孩子格外关心。”柴娟芳说,三八妇女节时,她不仅会给女同事派发小礼物,还会在网上团购一些适合女孩子的集体活动,让天天和“工科男”们一起工作的女生,倍感温暖。 王波兰常形容自己像一个“家长”,主要是要当好家。“当家就是要把握全局,也要事无巨细;既要共同面对困难,也要共同分享成功。” 同事们对她,除了钦佩,更多的是亲近。为年轻人规划最好的发展方向、为单身青年介绍对象、悉心安排女工活动……同事们常说:“很难想象,工作这么忙、任务这么重,她是如何把这些事情都顾好的”。是的,看似柔弱的她,把方方面面都照顾得妥妥帖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心地经营着她的“家”。
相关报道:刊同日《解放日报》2版 三岁儿子眼中的王波兰:妈妈是开会人、加班人、出差人 导弹击中目标,那是最美的回报
在八部,进基地进行导弹试验的频率很高,基本保持在每年四次,一次一到两个月的时间。由于项目研制工作往往环环相扣,时常要攻关难题,一直顾不上要孩子,终于在她33岁那年,王波兰意外得知当上了准妈妈。 可是,等待她和宝宝的,却是又一次进基地任务。 戈壁的条件远远不及上海——漫天飞舞的风沙、暴烈的阳光、雷达辐射、以及骤暖骤寒甚至达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低温; 在严寒和风沙里,眼睛都会被冻疼,眉毛睫毛上全是呼出的热气结成的霜,即使穿着最厚的棉军靴,两只脚都会完全麻木。肚子里的宝宝才两个多月,同事们都劝波兰不要跟随大家去基地,安心养胎。但王波兰说:“共同战斗了那么久,一定要共同见证攻关的成果,型号需要我,相信肚子里的宝宝也会支持”。 心里有不放心、有对孩子的愧疚,也有极大的压力,但王波兰还是坚定地前往茫茫戈壁。从产品组装、测试到最后的发射准备情况一一过目,直到发射,和肚子里的宝宝共同见证了某战术型号导弹成功击落目标。 这位试验基地里的准妈妈感动了无数人,也印证了王波兰常说的一句话:“作为一名航天设计师,只要锲而不舍,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如今,王波兰的宝宝已经三岁了,一岁半学会造句时,每每说起妈妈,他都会说:“我是上海人,妈妈是开会人,妈妈是加班人,妈妈是出差人。”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王波兰常常出差去基地试验,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少,深夜回家孩子已然入睡,只有在早上有半小时时间陪孩子刷牙、吃饭和玩耍。“其实我非常喜欢小孩子,我奶奶曾经是一个幼儿园的创始人,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王波兰说起儿子时,眼神中充满温柔,但对于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和家人,她时常会感到愧疚。 “一个人不一定是爱一行才干一行,也可能是干一行爱一行。”这是王波兰的母亲在她读大学时对她说的话。如今,悠悠十数载,王波兰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崇高的航天事业; 迢迢万里路,她和她所带领团队在促进战术型号发展的征程上不断前行。当亲手研制的导弹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弹道,准确击中目标,那一刹那火光四射,犹如烟花般灿烂,那是给航天人最美的回报。 在男人王国闯出一片天 问:有没有过因为艰辛难熬,想过放弃的时候? 问:相比于载人航天,你们的战术型号导弹研制非常神秘,几乎不为人所知,作为幕后工作者你有什么感受?
相关报道: 《文汇报》2014年10月 20日头版
荐稿人:lry 2014-10-20 执行编辑: zjy 2014-10-20 责任编辑:tmy 2014-10-20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