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4-11-24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4年11月24日第1版 |
蓝领总经理勾勒“微笑曲线” |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鸣
阅读次数:5898
|
——早已赫赫有名的工人专家徐小平继续发掘“维修工”的新潜力
记者采访时,他自嘲:“人家是成功人士,哪能和人家比。” 其实,作为一个创新成果频出的工人专家、全国劳模,他同样赫赫有名。如今,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上海大众祥易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我还是工人,只不过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技术和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事情的起因还在于发动机厂里的那些先进的“数控加工中心”。其核心部件,是80多根约一臂长的电子主轴。它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数控机床的工作性能,影响到加工零件的精度。这些蕴含了极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长期以来都要依靠国外提供和维修。为了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2006年上海大众成立了“徐小平技术维修中心”,他和一群骨干专门组成了“电子主轴专业维修组”。 探索刚刚起步,就惊动了国外公司。后者连备件都不愿提供,更不用说图纸资料和关键参数了。“我们手里,只有一张写着天文数字的备件价格清单。此外,一无所有。”技术封锁反而激发了大家的斗志。他根据团队里每个人的特长,把项目分成电气、机械、流体等若干课题,分别与西门子公司、SKF轴承公司以及研究所的专家建立对口联络,自行设计制作了多种功能的试验装置和许多专用工具。 如今,电子主轴自主维修已走向正规,电主轴的使用寿命从起初的2000小时提高到了现在的6000小时以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而每根轴的自主维修费用仅为委外修理的15%。这些年,徐小平先后主持攻克了数十项设备的疑难杂症,参与了众多进口设备的自主革新和升级改造,为企业节省各类外汇数以亿计。 在为自己企业做好设备维修保养的基础上,徐小平敏锐地发现,其他制造业企业也有类似需求。为什么不能把维修业务做大,既方便别人,又能让自己企业从“微笑曲线”的两端受益呢? 于是,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徐小平的维修中心和劳模工作室升级为祥易机电技术有限公司,20名专业技术人才可胜任热处理感应器维修制造、电子电气维修、测量仪维修、刀具技术、电主轴自主维修等多项艰巨任务,也承接了不少其他企业的业务。祥易公司的目标是,从电子主轴专业维修及工艺技术咨询开始,逐渐拓展制造业中其他专业领域的业务,为客户提供先进的服务。 ▲相关报道刊今日第二版 曾看不懂进口设备图的徐小平,如今能主持中德商务谈判—— 维修工的快乐与成就感
穿着海蓝色工作服穿梭于车间,每经过一台设备,徐小平总会稍作停留。一上班就爱泡在生产线上的他,一如既往地细细检查设备有无异响、漏油。 记者好奇地问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机器维修领域工作,会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徐小平回答:从来没有。看见亲手维修过的设备仍正常运作,回忆起曾经为此殚精竭虑的日夜,在他看来,这就是维修工的快乐与成就感。这里几乎每台机床都留有他的印迹。“这种感觉很有趣。”说着,他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1977年,17岁的徐小平高中毕业,被分到上海宝山一家冷冻设备厂当学徒,从事国产通用设备的修理工作。徐小平说:“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机床就是非常喜欢,想摸摸弄弄,脏了就想擦干净。” 因为兴趣,徐小平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别人要花3年才能掌握的手艺,并被破格提前“满师”。29岁那年,徐小平在100人中以第四名的成绩进入上海大众发动机厂当维修工。走进上海大众这些年,徐小平一直保留着一个习惯:每经过一台设备都会放慢脚步,听一听有无异响、看一看有无漏油。对他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看到机器趴在那里不动;最开心的,就是看见亲手维修好的设备正常运作。 随着“角色”的日益重要,勤于思考已成为优秀维修工的必备素质,徐小平对此深有体会。“操作工完成一天的产量,可以安心回家休息,但维修的活儿是一直揽在身上的。虽说是8小时工作制,但我们脑子里没有这个时间概念。” 对此,妻子陈利娟深有体会:老徐“魂不守舍”地在家兜圈子,肯定是维修上遇到难题了;若是“老僧入定”般对谁都不理不睬,那肯定又在琢磨工作上的事儿。 在很多人眼中,徐小平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劳模。对这些,徐小平笑了,因为这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小时候不太爱学习,中学学工、学农,一晃几个月就混掉了。”等进入上海大众的时候,他一下子成了哑巴、瞎子:听不懂德国专家的话、看不懂进口设备的图纸,虽有满腔的工作热情,但却使不上劲。 于是夜校生活开始:先补初中,后补夜高中,再读夜大专。其中,他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德语,抓住一切锻炼听力和口语的机会,并要求自己每修好一台设备,就用德语复述一遍维修过程。如今,他成了全上海德语讲得最溜的工人,能和德国专家直接对话,还能独立主持中德设备商务谈判。 时下,发动机厂的设备大多以机械为基架,几乎所有动作都通过数字化由传感器完成。学机械出身的徐小平对电气不甚熟稔,于是他从2009年起利用双休日攻读机械电子工程本科。徐小平比许多老师更年长些,经常被学校门卫误认为是老师。 在徒弟张宏宝的印象里,师傅的钻研劲儿特别强,学习特别认真。在制图课上,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徐小平两次指出老师使用的标准已经过时,从此老师每教完一张图纸,便会主动询问:“徐小平,有问题吗?” 这把年纪还苛求自己,徐小平是有情结的:干了37年,许多技术还被国外垄断,不能再跟着走,要给年轻人做榜样。 激光裂解工艺是当今世界发动机制造行业流行的连杆加工新工艺。激光对人体的危害性,尤其对视网膜的危害更为严重,而且该设备采用的光源是不可见光,因此就需要高级别的安全防范。由于激光对人体危害的存在,所以调整激光焦距的工作变得繁琐起来,只能靠间接法寻找激光焦点。 徐小平提出假设,能否利用可见光代替激光,实现可视对焦呢?这个想法被德国专家认为是胡思乱想,当场否定。不过他并没有放弃。为了少走弯路,徐小平又与武汉华工激光工程公司的专家取得了联系。在专家的指点下,由徐小平自行设计的激光可视对焦仪制作完成。由此,用肉眼直接观察焦点的假设成为现实。经使用证明,整个激光调整过程所需时间从原来的十几个小时缩短至现在的一小时。技术一经问世,便获国家发明专利,一举拿下“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徐小平有句“口头禅”:“外国人能解决的,我们要解决;外国人不能解决的,我们想办法也要解决。”
荐稿人:lry 2014-11-24 执行编辑: zjy 2014-11-24 责任编辑:tmy 2014-11-24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