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06-28 【编辑录入:tjf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6月28日第6版 |
“救人是需要琢磨的大学问” |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顾 泳
阅读次数:5186
|
记同仁医院介入诊疗中心主任茅爱武
40年兢兢业业从医让茅爱武荣获全国劳模称号
相比当下医学院校毕业、顺风顺水进入医院工作的晚辈们,茅爱武的从医之路可谓坎坷:学农、进修、考文凭……然而,他凭借惊人毅力,如一颗铜豌豆般越挫越亮,最终在介入领域闯出了一番新天地。 今年,茅爱武凭借其40年兢兢业业的从医精神,荣获全国劳模称号。他坦言:“给我这么高的荣誉,着实意外。即便没有荣誉,能治病救人,于我就是一种莫大幸运!” 可事与愿违,还未等到考高中,他便因政策变化下放到农村。在农村待了些日子,报考院校时仅剩两个选择:一所卫生学校、一所农业大学。怀揣医生梦,茅爱武填了卫生学校,“那是一所中专,可怎么说也与医生更近了一步。”实习期间,他来到仁济医院,刻苦钻研的小伙子给带教医生留下深刻印象。本期待毕业有机会留在大医院深造,但一纸分配令再次将他拉回残酷现实:前往安徽农村卫生院当医生。怀揣不舍与无奈,茅爱武离开了上海…… 一个月后,仁济医院医生联系茅爱武。考虑到他优秀的实习表现,问是否愿意回沪进修。此后3年时间里,茅爱武常常往返沪皖两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成长着:在上海大医院,学习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在安徽乡间卫生院,感知贫苦病家的真实需求。 上世纪80年代,茅爱武正式回沪,来到同仁医院跟随放射科主任高中度。临床技术日渐精湛,但对知识的渴求仍激励着他。茅爱武决定参加高考,补上学历短板:白天,他花十几个小时在医院治疗患者,晚上则在4平方米小屋挑灯夜读。惊人毅力最终换来成果:他取得了384分高分,比本科线高出一大截。可运气再次与他擦肩而过:因不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他最终被录取至原二医大大专班。那一年,茅爱武已34岁。 上世纪90年代,高中度着手开展放射介入,茅爱武作为骨干参与其中。对他而言,介入是全新的转折点。“放射诊断一直是幕后英雄,几乎不与患者直接接触;介入却不同,它可以直接治疗患者,通过技术缓解病人痛楚。有了这个平台,施展的空间将更大。” 那时,支架技术刚引入国内,介入发展方兴未艾。医院来了一名无法开刀的胰腺癌患者,诊断显示:患者病灶导致十二指肠阻塞。因吃不进、拉不出,年届半百的患者极其消瘦:“医生救救我,我只想吃得下点东西。”怎么来帮她?一个念头闪过脑海:支架已应用于缓解食道癌患者症状,要是能把支架放入十二指肠内,肠子通畅了,患者生活将大有改观。 茅爱武带领团队,大胆尝试。十二指肠弯弯曲曲、壁又很薄,支架置放困难重重:材料太硬,弯不过去;材料太软,又起不到作用。他反复研究支架材料、输送器械,胸有成竹时才启动置放术。术中,他在X线下花了整整3个小时,可最终仍未安放到理想的部位。茅爱武感到失落、愧疚,患者却依旧满怀期盼:“茅医生下次再试试!”正是这句话,激励了他不要轻言放弃:再寻找失败原因,再模拟试验,历经三次失败后,支架终于完好安放在了病灶处。 当年,茅爱武因十二指肠支架技术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后连续4年,屡屡斩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其中胃肠道支架回取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双介入治疗胰腺癌和胆管癌的疗效在国内领先。 茅爱武发明的针对胸水、腹水留置引流技术,便是触类旁通而来的:晚期肿瘤患者常会出现胸水、腹水,及时抽掉,生命才能延续。以前,医生抽水时用小指头一般粗的管子,患者痛苦不堪,伤口也易感染。有什么新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茅爱武留意了很久,发现已在临床相当普及的中心静脉留置管,或许可以改造利用。留置管要多粗?怎样打孔?他发现,留置管做得细一些,抽取速度慢一些,既能保证全部抽光,又可让患者减轻痛苦;打侧孔,则利于医务人员临床操作,易于推广。而今,这种新型留置引流技术已推广应用至全国各地,减轻了千万名患者的痛苦。 目前,同仁医院介入诊疗中心每年诊疗量达3000多人。茅爱武见证了介入治疗的日渐壮大、技术发明的不断革新,心里却难以抹去在安徽工作时的触动。作为中国医师奖得主,他感慨:“技术昌明,治病比以往容易了,救人仍是需要琢磨的大学问。为患者选择最适宜技术而非最贵技术,帮他们减轻负担而非增加负担,助他们感受安宁而非焦虑,才是救人的最高境界。”
荐稿人:ffy 2015-06-28 执行编辑:lry 2015-06-28 责任编辑:zjy 2015-06-28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