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08-03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8月3日第5版 |
半小时内,调出世间万色 |
作者:解放日报记者 彭德倩
阅读次数:5662
|
——记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张淑萍
张淑萍(中)在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与日本年轻同行切磋交流
暑假里,张淑萍天天备战“世界大赛”。凭着包括调墨在内的高超印刷技术,她获选为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唯一中国代表,明天凌晨将奔赴“技术奥林匹克”最高赛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业能手一争高低。
“数字印刷的发展,让有些技术基本可以令电脑中的颜色在印刷成品中‘所见即所得’。但在大批量印刷生产上,无论成本还是色彩持久度,传统的胶版印刷依然占优势,人工调墨依然是印刷行当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小张的指导老师李不言说,通过软件可以提取分析颜色,协助给出大概配比,但真正精准着墨,人工依然无法代替。
在大型印厂专门的调墨间里,往往有“老法师”坐镇。张淑萍,这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技术已经炉火纯青。“考来上海学印刷技术,是因为亲戚推荐。”眼前的张淑萍,扎着马尾辫,笑声爽朗。没人想到这个来自江苏农村的小姑娘,会作为中国唯一选手,踏上全球印刷技术领域的最高级别赛场。
据了解,这次世界大赛内容很多,四个模块18个项目,涵盖印刷软件使用、保养维护,调墨只是其中之一,仅这一项,张淑萍已苦练三年。
操作台前,她拿起一张颜色样张,通过仪器测量后,心里大致有了谱。面对眼前四色墨罐,她定定神,轻拿墨刀取色,在玻璃板上缓缓搅拌调和,待到均匀时,再比对、加色、调和,直到最终得到的颜色与要求一致。她吐口气,取来一旁白纸着色打样。整个过程不超过半小时。
“这些都是学习和训练时做的小样,往往才两三百克。如果是正式生产,油墨小样确定了,将按照配方大量配制,在印刷过程中,还要不断监督调整,因为油墨会随着温度、印量有微量变化,要保证印刷质量如一,离不了人。”张淑萍记得,一开始,自己几个小时都完成不了调色,反复训练找感觉,终于跨进“30分钟”门槛。
今年她已通过专升本考试,开学就要入读上海理工大学印刷专业,小姑娘希望能一直进修钻研下去。
小张的老师,上一届的参赛选手王东东曾告诉过她,印刷实训操作充满条条框框,比如说清洗机器,一般习惯是完成清洗任务,且没有油墨就行了。但是全球大赛上,德国工程师裁判会用手在洗过的墨刮刀上来回用力搓,如果看到有颜色残留,就说明不合格。调墨完成后,清洁完玻璃板,裁判将用一块白布擦拭,若有一点点颜色,同样扣分。
张淑萍认为,这些看似严苛死板的规定、流程、标准,透射着高级技师的职业规范,更是行业的吸引力所在。
“衡量一个国家某个行业强不强,除了掌握核心技术,还有就是高级技术人才后备队伍的培养。”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斌说。他祝福张淑萍在大赛中收获更多,更期待越来越多优秀年轻人在职业教育中成长,在行业能级提升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荐稿人:lry 2015-08-03 执行编辑:lry 2015-08-03 责任编辑:zjy 2015-08-03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