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08-18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5年8月18日第19版 |
一寸一寸,为铁轨“听诊把脉” |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 谢振华
阅读次数:7780
|
当疾驰的列车带着你踏上回家之路,或者奔向远方的风景,他们侧立在荒郊野外的铁路一旁,目送你离开;列车一过,他们再走上轨道,推着重重的仪器,一寸一寸,为铁轨“听诊把脉”。
为你每一次平安地抵达和出发,他们每天都徒步为铁道线“体检”;日复一日,他们每天要从数千米的钢轨中,探出以毫米计的伤损;他们的工作,看似单调枯燥,实则至关重要。
他们,是铁道线上的“听诊师”。
“说是80后,硬是没人信”
8月7日10时,湘桂铁路黎邕段K763+000处。
铁轨,枕木,碎石。南国烈日,格外毒辣。铁道线上,没有任何东西遮阳,只能硬晒。吹的风,是热的;走几步,便大汗。
南宁铁路局南宁工务段探伤二班的小伙们,早已在此忙得不亦乐乎。
“简单说,我们就是在给铁轨体检、做B超,找出伤损,规避事故。”班长林阳荣说。
坚硬的铁轨,也会有伤损?
“近年来,铁路列车的密度、速度大幅提升。长年累月的碾压、冲击,会对钢轨造成伤害、伤损,给列车安全带来隐患。”同行的南宁工务段宣传助理员陆恨冰介绍说,“人有病,要医;钢轨有伤,也要治。他们就是铁轨‘听诊师’。”
铁轨那么长,伤怎么找?
“就靠林阳荣他们一步一步探出来!”陆恨冰说。
明晃晃的太阳下,林阳荣穿着一件长袖黄色工服,外加一件橘色作业马甲。唯一的防晒防护,是头上的一顶草帽。
“这么热,为啥还穿这么多?”
“没法子哈。不穿长袖,手臂全会晒伤;不穿马甲,不能上道执机。”抹了把汗,林阳荣笑笑说,“捂着捂着就习惯啦。”
说是习惯,但汗水早已把工服、马甲一并汗湿。为减少高温作业,他们这段时间6点半就开工。
“这叫钢轨探伤车。你看,下面有三探头。我们就靠它的超声波来检查钢轨里有没有伤损,存不存在缺陷。”林阳荣介绍道。
一边留心听仪器报警声,一边观察显示器里的波形。踏着枕木、碎石,林阳荣和同事推着探伤车,在铁轨上行进。遇到可疑处,反复巡探。
除了探伤仪,陪他们一道“出诊”的,还有个“百宝箱”:手电筒、铁锤、尺子、记录本等,一应俱全。
对仪器探不到的盲区,他们要趴在铁轨上手检。“像今天,铁轨烫得可以煎鸡蛋;在冬天,铁轨冷得像冰棍,照样得趴下去。”林阳荣说。
班组共7个人,全是80后、90后。4个执机员,两人一组操作两台探伤仪,一人推仪器,一人看数据;3个防护员,一人驻站监测往来列车,另外两人在前后方一公里外掌握来车情况。
“二班年纪不大,任务不轻。”陆恨冰介绍说,“每个月,他们都要一步一步,一厘一毫,把湘桂铁路黎邕段下行线的93公里线路以及14组道岔,‘体检’一个遍。”
常年野外作业,让这帮年轻人格外显“成熟”。
“说是80后,硬是没人信。”1984年出生的林阳荣笑言,在铁路一线工作11年,自己常被误认为70后。
“在数千米的钢轨中,探出以毫米计的伤损”
“滴滴滴”“滴滴滴”……急促而连续的警报声,让林阳荣警觉起来。“有问题,再走一遍!”
果然,超声波显示屏上细细绿绿的波形,也有异常。弯腰俯身细看,林阳荣心里有底了:这有轻伤。
掏出笔和油漆桶,林阳荣认真地画了一个表示轻伤的三角形,并注明日期。“一个三角形表示轻伤,每月要重点核查;两个三角形表示轻伤有发展,五天以内要更换;三个三角形则表示重伤,24小时内必须更换下道。”
“探伤车扫出的波形有上百种,要从这上百种中找出病害波,并要准确地判定是轻伤、轻伤有发展、重伤还是核伤。这考验真功夫。”陆恨冰说,“每天,他们要在数千米的钢轨中,探出以毫米计的伤损。”
林阳荣和同事都知道:探伤,必须“慢”,必须“细”。“细”在每一寸钢轨、每一个螺孔、每一个接头。因为,稍有遗漏,就会酿成安全事故。
“接头站、小腰慢、大腰匀速探。”为避免漏判,探伤车推进时速不得超过2.8公里。
6年前的一次“准漏判”,曾让林阳荣惊出一身汗。2009年6月,林阳荣拿证后首次独立执机。那天,检查最后一组道岔时,林阳荣看到天色已晚,着急回家,推机速度不觉加快。“滴滴滴”的报警声发出,他见该处没有标识,便不以为意。一旁的师傅却听出异常,喊他回来再探。林阳荣粗粗一探,告诉师傅没问题。
师傅没说话,接过探伤仪,缓缓地探着。“你听这声音,再看这波形,很明显已有伤损。你走一次神,造成的疏忽、漏判,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知道了吗?我们这行,来不得半点马虎。”师傅语气平缓,但林阳荣听得脸红心跳。
师傅的话,林阳荣又传给了班组里的兄弟。
“注意!注意!列车接近,全体下道!”防护员周期的对讲机突然响起。
林阳荣赶忙招呼大家把两辆探伤车抬下轨道,撤至安全区。几分钟后,一列列车从他们刚作业的轨道呼啸而过,巨大的气浪迎面袭来,尖锐的摩擦声直钻耳膜。
湘桂铁路列车过往频繁,林阳荣们只能在行车间隔中,“见缝插针”作业。40多斤重的探伤车,一会儿抬上,一会儿抬下,一天反复数百次。
既要“慢”,毫厘必较探伤损;又要“快”,手脚麻利抢时间。
“安全,是探伤工最重要的关键词。”陆恨冰说,一是要精神高度集中,确保自身作业安全;二是找出伤损,确保列车安全。
“那声汽笛里,有我们辛苦的意义”
“道上没车,可以上道。”列车驶过,周期的对讲机再次响起。两辆探伤车被抬上轨道,作业继续。
二班负责的近百公里线路,最远的离驻地南宁120多公里。在长塘段,要摆渡坐船才能到。没有固定的作业地点和休息场所,铁轨在哪,林阳荣们就要和探伤车出现在哪。
广西的铁路大多在群山中穿行,遇到大雨,作业工程车打滑,进不去。作业地点人烟稀少,每天只能自带开水和干粮。
不管春夏秋冬,不论风霜雨雪,只要不影响探伤车正常使用,林阳荣们都要照常出工。夏天烈日,冬日寒风,常年在荒郊野外作业,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尽管很苦很累,但每当看到列车飞驰的时候,心里总满是自豪。”林阳荣说出了大伙的心声。
“大太阳,正好全身无菌杀毒;落大雨,正好冲个天然浴。”和林阳荣搭档执机的黄子航是个乐天派,班组里年纪最小,块头最大。90后的他工作刚一年。昔日“白面书生”,已成“黑脸包公”。他却说,“这是纯天然小麦色。”
“天气炎热,水壶的水喝光了,附近村庄的水井就是补水站;寒冬腊月,冻硬的包子馒头就着开水,也没想象中那么难以下咽。”黎镕恺也是个90后,对这份工作,他又爱又恨:爱的是,可以给千家万户带去平安;恨的是,伤损波形自己还不能完全掌握。
最令小伙们自豪的是:二班成立至今,仍然保持“无漏检、无责任断轨、无人身伤害”记录。
又一列列车驶来。林阳荣们人车都下道,行注目礼。防护员周期举起小黄旗,示意司机前方安全无障碍,司机也鸣短笛致意。
“日子,像闪过的一节节车厢。而那声汽笛里,有我们辛苦的意义。”望着满载旅客疾驰而去的列车,爱阅读的林阳荣说。
荐稿人:xscclf 2015-08-18 执行编辑:lry 2015-08-19 责任编辑:tmy 2015-08-19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