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09-16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5年9月16日第7版 |
他是一位关爱学生的“父亲” |
作者:文汇报记者 钱 钰
阅读次数:6120
|
记上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
苏智良教授在办公室工作
受邀参加“9·3阅兵”观礼归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作为抗战历史学者、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第一人,二十余年间,为还原历史,苏智良与时间赛跑,带领团队走遍大半个中国,寻找并援助了上百名“慰安妇”幸存者。30年来,他不仅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更是一位关心学生成长、倾囊相助的“父亲”。 走遍大半个中国寻找幸存者
为了开启“慰安妇”这一段被抹去的历史真相,二十多年间,苏智良遍阅相关日伪档案、日军老兵回忆、战时报刊等资料;为了采集证人证言、搜集资料,他几乎跑遍大半个中国,寻找每一处存在“慰安所”的地方,找到了100多名“慰安妇”幸存者。他登上东京、海牙、华盛顿、多伦多等城市的讲坛,追究日本政府的战争责任,呼吁资助曾被迫做“慰安妇”的老人;他多次专赴日本参加各种听证会,为受害老人索求赔偿,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我国第一部全方位探讨中国妇女受辱史的专著——《“慰安妇”研究》。 苏智良还鼓励并带领在读研究生前往云南、山西、海南等地,进行“慰安妇”问题的实地调研。自2000年开始对“慰安妇”幸存者进行生活资助以来,以他为主要成员的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出现了长期的“财政赤字”,杯水车薪的研究资金难以资助生活在艰苦环境下的幸存者。为此,他同家人决定自掏腰包,增加对“慰安妇”幸存者的生活资助。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他推动四行仓库建设成为抗战纪念馆;在上海组织举办了“血色残阳‘慰安妇’——日军性奴历史记录”展览,披露上海抗战时期166个“慰安所”分布图以及相关研究史料,作为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日前,他还联合网站推出以地理信息数据库、GIS技术为支撑,以直观科学的时空分布图为表现形式的《上海抗战历史地图》,为上海开展抗日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
从1985年进入上海师大起,苏智良坚持为本科生开课,从专业必修课到专业选修课,从学院平台课到全校文修课。在学校里,选他课的学生永远是最多的,翘他课的学生永远是最少的。 尽管上课的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但在每一学期开学前,他都会花上大量的时间给课程课件进行一次更新,他说要把最新的研究动态讲给学生听,不能让自己也“过时”了。为了能够更好地给本科生上课,他组建了一支教学团队,其中有教授,也有在读的研究生,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带着研究生,以90后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给他们上课。 苏智良还以一个“父亲”的角色,关心每一位学生。 苏智良的学生姚霏刚评上副教授,可今年5月年纪轻轻的她被查出患重病。老师痛心之余,一直为她奔波,联系最好的医生为她做手术,让她安心治病。 “他不仅把我们当成是学术上的传承者,更像家人一样呵护我们。他私底下对学生有多好,可能你们都想象不到!”姚霏讲了一个故事,每年在学生毕业聚会上,苏老师都会询问大家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有一次,听一位同学说在上海买不起房,苏老师借给他十万元作首付,他还叮嘱学生别着急还钱。此后,已有近20名毕业生和青年教师在上海置业时的第一笔钱,都是从苏智良那里借的,且全部免息。他常说,“师生也是一种缘分,年轻人留在上海打拼不容易,我总想尽力帮助他们站稳脚跟。” 在苏智良的学生中,至少有八成的人工作都是由他推荐的,甚至其他老师的学生,也跑来请他帮忙。每年新生入学之时,苏智良都会资助一位贫困生,以每月300元到800元的经济补助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从第一位研究生开始,每年的中秋节,苏智良都会邀请学生到自己家里聚会,多年来,这个传统一直保持着。 “今年的聚会也已经定好,人太多,有五桌,家里坐不下,就一起去饭店聚一聚吧!”苏智良说。
荐稿人:ffy 2015-09-16 执行编辑:zjy 2015-09-16 责任编辑:lry 2015-09-16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