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5-12-06 【编辑录入:wfiwfi】 文章出处:2015年12月6日《解放日报》

坚持的力量
作者:谢飞君 刘秀秀  阅读次数:5628

——与市场经济平行的“傻”诊所

 

    从1949年到2014年,陈老先生的推拿诊所累计接待病患1177130人次。66年“免费推拿”,他说,“一直都有人说我傻,从那时傻到现在。”尤其,当曝光之后“火了”,病人爆满,达到平常的8—10倍。


151206


父子三人,居中为陈纪文,左为小儿子陈维国,右为大儿子陈维宁


    66年,时间向前,陈纪文坚持的事不变——在诊所为慕名而来的病人推拿诊疗,不收一分钱。
  为什么不收钱?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坚持?曾经,他的两个儿子陈维宁和陈维国也和父亲探讨过这个问题。只是,如今,他们早已不再问,而是自愿和老父亲一起,为每一位来到诊所的病人忙碌。
  最近,陈维宁和陈维国有点烦,电视台的一档节目,让前往诊所的人数猛增,86岁的老父亲累得天天吊水。家人很担心,老人却坚持。
  也难怪老人坚持,两次到诊所,发现在这里,好多病人和医者是彼此熟悉的老朋友,包括管理理疗器具、打扫卫生的志愿者,彼此间也是熟络,原来,他们也曾经是这里的病人。66年,诊所里的亲情、友谊、医者心,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平行向前。

  小诊所火了怎么办

  11月25日12时,嘉定区桃园新村,走在小区马路上,随口问行人“陈氏推拿在哪”,他们都能熟悉地指出方向。
  一幢并不显眼的两层楼建筑稍显陈旧,楼顶“陈氏推拿”四个字,提醒人们已到地方。
  诊所门前空无一人。走近看,最外面的铁栅栏门上夹着一个硬纸板,手写大字:今天号已满。
  因为媒体的报道,小诊所火了,病人爆满,人数是平常的8—10倍,老人累垮了,实在没办法,这几天诊所已开始限流。
  见有人在门口走动,远处站着的一位阿姨便走过来打听。高阿姨一早从宝山区赶过来,想为患有腰间盘突出的丈夫打听一下能不能在这治疗。“去医院看过好多次了,医生不是让做手术就是让天天躺着睡觉,有亲戚推荐来这里。”
  另一位还戴着建筑工地上工帽的大叔也来门口“探查”。他常年腿疼,因为自己工地上小组长之前在这治疗过,他听说后便也赶来了。
  12时30分,陈维宁匆匆赶来开门。患者顿时坐满了候诊室的四排座椅和两条长凳。86岁的陈纪文微笑着同病人打招呼,开始当天的忙碌。
  15时30分,小儿子陈维国也来到诊所,三个人在一间诊疗室一位接一位地接待病人。大多是老病人,看一眼病历本就知道怎么回事,然后开始推拿。
  到诊所看病的,除了中老年人,年轻人也不少。几乎一眼就能看出新老病人的身份——老病友之间通常两两熟络地聊天,新来的则大多侧耳倾听,找到机会就打探别人的毛病有没有好转些。
  有两位看起来很熟的病友商量次日帮对方签名拿号的事情,似乎是觉察到声音有些太大了,一人向对方使了个眼色。
  患者太多了,为了保证治疗,诊所这几天将每天的推拿数量控制在30人,于是出现了凌晨开始排队的情况,有人甚至靠这个做起了“黄牛”,排到号后50块钱转卖给有需要的患者。
  病患增多的现实,让诊所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日的开门时间从原先的13时30分提前到了12时30分,周末诊疗时间则从以前的下午半天改为两个一整天,完全是“全年无休连轴转”的状态。
  12月1日,记者再来时,诊所正在装修。因为诊所比较陈旧,有人通过街道联系到诊所,希望为这家不收费的“神奇诊所”整修一下,重新开诊的时间定在12月13日。
  父子三人终于有时间歇歇了,但陈家两兄弟也担心,“关门半个月,开诊时很可能有更多的病人过来。我们年纪轻,休息一下就能恢复,父亲年纪大了,他生活规律被打乱不易调整,但又不听劝,我们确实着急”。

  坚持免费的“他”和“他们”

  在媒体关注之前,小诊所几十年如一日,病人大多是经口口相传后慕名而来。
  从1949年到2014年,陈老先生的陈氏推拿诊所累计接待病患1177130人次。算下来,平均每天约50人。病人来自全国各地。
  是什么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如此坚持?
  已经86岁高龄的陈老先生精神矍铄。说到坚持的动力,他提笔写下自己的家训:孝悌乃齐家之本,诚信乃立人之本。在他看来,对祖训的恪守为“孝”,对病人的坚持为“诚”。
  陈老介绍,陈氏推拿是家传祖业,自1949年他正式掌门坐堂。年轻时在工厂当统计员,总是在下班之后给人看病。到了1981年,他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
  “在工厂当统计员是一份工作,但给人免费看病,在父亲那里就是一项事业。”大儿子陈维宁回忆,小时候家里总是很多病人,“亲眼看到有些病人在父亲推拿过程中破涕为笑,最初是一种好奇,然后是由衷地敬佩。”
  陈老先生则记得,这两个孩子从小就对给人看病感兴趣,“他们很小的时候看到我忙,就会在旁边递毛巾打下手”。
  工作后,兄弟俩的单位得知他们平时在家帮助父亲一起开展免费诊疗,都很支持,他们均被单位送到正规的医学院校进修。
  “学医后,我们更不忍心看着父亲一个人支撑诊所,下班后到诊所帮忙便是理所当然。”陈维宁讲,从事这一行也跟两个人的性格有关,“给人看病需要耐心,我俩都属于比较温和的性情,适合做这个。”
  之所以说“适合”,是因为老人共有七位儿女,但只有这最小的两个儿子跟着他一起干。老人多次强调,从事这个事业完全是他们自己的意愿。“父亲朝前走,我俩必须跟上,脖子已经被牢牢套住了。”陈维宁把父子三人比喻为一架马车,而从1976年兄弟两人跟父亲免费行医算起,“马车”已经风雨无阻地行驶了近40年。

  深入内心的《狐狸的故事》

  虽然都是坚持,但儿子和父亲还是有不一样。
  父亲觉得自己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这种坚持是给子孙留下比钱重要得多的东西,妻儿理所当然应该理解。
  但到了陈维宁和陈维国这里,他们会体会到家人的不易。“支撑起这个几十年的免费推拿诊所,不单是站在前台的父子三人,‘后台’的支持和付出甚至比‘前台’还要多。”这里的“后台”,便是在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家人,尤其是三个男人背后的女人。
  “父亲全天扑在诊所工作上,我们兄弟两人除了单位便是诊所,家中事务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年,有时候老婆或是孩子病了,我在诊所忙得完全顾不上,心里也有不少歉疚,但做这个事情就是这样,病人来了总不能不管吧。”陈维宁坦言,这些年,因为这个诊所,他们父子三个在家里都是“甩手掌柜”。
  而陈家目前过的生活,如果用世俗的标准衡量,属于比较清贫的家庭。周围不少人帮他们家算一笔账:这么多年,100多万名病人,如果象征性地收点钱,也是一笔巨款,日子可以过得很好。
  但老人就是不干。“收钱这事谈都不要谈。从一开始就没有收过病患一分钱,既然已经坚持了几十年,现在、以后更不会考虑收费的问题。”
  记者好奇这个决定孩子们是不是都同意,陈家两兄弟笑着不约而同地问记者有没有听过《狐狸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老狐狸家养了5只小狐狸,最小的狐狸天生残疾,老狐狸照顾得多,而对其它4只狐狸,老狐狸都是严厉地教育它们,教给它们捕捉食物的方法,逃避危险的智慧,然后让孩子们各自走上独立生活的道路。
  “作为父亲,孩子工作前要尽到父亲的责任抚养他们,但是工作后必须自食其力,这是原则。”在两个儿子眼里,父亲很早就开始灌输这些在当时属于比较超前的育儿理念,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接受。
  “培养孩子自己觅食才是关键。现在当家长的把房子都给孩子买好,那是怎么回事?父母尽到自己的本分,但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做了,那孩子自己做什么?”
  当然,这个理念演化到现实中甚至有点不可思议——陈老坚持免费推拿,很大方地用退休工资补贴诊所,但对孩子却近乎“小气”——每天两兄弟在诊所忙完要赶回自己家吃晚饭,如果留在诊所吃饭是要付费的。
  “做事一天,树木十年,做人百年。”在陈老看来,不给孩子留钱,还是做了一件好事。“我不留钱,他们最多恨我一个人;我留下钱,他们7个人彼此恨所有人,老娘舅里面这类的故事还少吗?”

  不傻?

  这些年,老人在家里是“甩手掌柜”,在诊所却是“院长加清洁工”,上到负责整个诊所的运行,下到负责卫生清洁工作。反正,和诊所一切相关的事情,他都乐在其中。
  诊所的药物喷疗装置获得了发明专利证书,诊所的体能康复器械室也别有特色,这些器械并非标准化生产,而是根据不同患者的特殊情况“量身定制”。因为是“非标产品”。这里的器械做出来比那些普通器材更费时,花钱也更多,而且,市场经济提倡标准化,不少厂家早都不做这类的非标器材了,是得知陈家的坚持,出于帮忙才做,有的还只收取其中一些零部件的费用。但即便是厂家提供“友情价”,一年也得两三万元,陈老付得心甘情愿。
  陈维宁是“50后”,在嘉定区残联工作的他,如今完全理解父亲的用意。小儿子陈维国,是个“60后”,他在上海工艺美术学院工作,每天下午赶到诊所帮忙。上个世纪80年代,陈维国曾和父亲一起被邀请去广东的一个推拿门诊指导工作。“他们最早搞改革开放,那时诊疗费比上海高出不少,一个病人每看一个项目就是10块钱,给港台的病人看病价钱更高。想发财的话,当年就待在那边不回来了。”但事实是,“指导”了一段时间后,父子二人都放弃了赚钱的好机会回来了,当时身边的人个个觉得他们“傻”。
  事实上,从一开始做这件事情,老人就一直被别人说“真傻”,后来两个儿子又一起做了这么多年“傻子”。但几十年来,他们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诊疗室里靠窗的两面墙壁上,两个高达12层的柜子里,整整齐齐码着一排排的病历卡,多数已经泛黄,记载了陈老大半辈子的人生。
  “父亲不收费是不想给子女们留钱,而是想留给我们一个印象,一个背影。”陈维宁说。
  免费行医数十年,陈老也成了当地政府帮扶和关注的“明星”。当地政府负责诊所的水电开销,一些企业帮助生产“非标”产品,在老人看来都是一种很大的认同。

  询问下一代是不是有人继续?陈老先生表示他只关心自己的坚持。


 

 

荐稿人:wfl  2015-12-06    执行编辑:zjy  2015-12-06   责任编辑:tmy  2015-12-07

0
 

上一篇“九段沙还有很多梦要实现”
下一篇心怀坚持不让任何孩子失去生命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