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5-12-16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5年12月16日第8版 |
用真心,做一名纯粹的医生 |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黄杨子
阅读次数:5778
|
在仁济医院急诊科工作7年,黄欢说病患的宽容与理解是最大支柱
黄欢说,他理解的“纯粹”,是始终将所有努力用于解除患者病痛这一目标。“在急诊室,我的唯一角色就是解决各种合理医疗诉求的医生。” 急诊室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种疑难杂症。患者病情的突然恶化、离院后不久死亡等情况难以避免。一开始,黄欢也担心过家属是否会情绪不稳、行动过激,但慢慢他发现,自己是幸运的。“我得到的几乎都是宽容与理解,这样的医患关系可能是我在急诊室坚持下来的最大支柱。”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0多岁的心脏病患者,半年前黄欢曾为他进行治疗。一天,患者的女儿打电话来抢救室,说父亲最近不适,但一定要黄医生看病。当天中午,老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急诊室,检查发现是心力衰竭,开了一些口服药后,让他3天后复诊。老先生如约复诊后表示,用药后效果很好,症状缓解很多,精神不错的他临走前再三感谢。未曾料到,回家后老人午饭吃到一半突发意识不清,再次被送到急诊室。几个子女忙里忙外,对先前的治疗过程没有半句质疑。 “患者原先就有房颤导致反复心力衰竭,这次房颤并发了脑栓塞。在进入深昏迷的前一刻,几个子女依然告诉老先生我在旁边,让他放心。” 此后几天,黄欢因公务不在急诊室上班,但告诉患者女儿,如有问题及时联系。4天后,他收到短信:“黄医生,我爸爸今天上午刚刚离开。你是他生前最信任的医生,不管如何,我们全家都对你感激不尽,再次祝福好人一生平安。”黄欢说,虽然诊疗过程不存在差错,但这依然是他最遗憾、最心有不甘的病例。“患者对我有无比的信任,但我却无法挽回生命。更让我动容的是家属的信任与宽容,是他们让我不断获得前行的动力。” 他记得,有名31岁患者因为长期精神异常在外院四处就诊。来仁济医院急诊室那晚,突发消化道出血、窒息、呼吸停止。经过全力抢救,病情暂时稳定,但始终找不出病因。 早上接班的黄欢在详细询问发病过程和细节后,发现患者可能是狂犬病,请权威医生会诊后也确定了诊断。这一病例本应转至金山治疗,但病人已处于气管插管状态,转院风险很大,最终决定就地隔离治疗。 “患者每天呼吸道和口腔里产生大量分泌物,具有传染性,但我和护士必须坚持给他诊治。”整整12天后的下午,黄欢拿着显示为一条直线的心电图报告宣布了患者临床死亡,家属哭成一片。“他妈妈说了一句:谢谢医生一直这么照顾,不嫌弃我们这些乡下来的人。我当时就眼眶发热,这是我迄今听到的最让人心酸的一句谢辞。我想,医生眼中只有病人这一种人,绝不应该根据贵贱好恶做出区别。” 黄欢说,急诊科医生每年经手诊治的病例约在1万人次,大多是纷繁复杂、千奇百怪的“地雷阵”。“急诊科医生每天都在扫雷。”他笑道,“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下来,踩中地雷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只求问心无愧。要获得患者的满意很难,但也很容易。因为医患之间本不可能有矛盾,有的只是共同的敌人——疾病。” 如今,黄欢的微博与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数百个诊室里的小片段和感想。这位80后年轻医生从每一次悲欢离合中学到了除医术外更重要的东西,他称之为“信任的力量”。
荐稿人:lry 2015-12-16 执行编辑:lry 2015-12-16 责任编辑:zjy 2015-12-16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