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6-01-18 【编辑录入:xscclf】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日第9版 |
方正龙,九池泉村因他而美 |
作者:银燕 牟健
阅读次数:5480
|
方正龙指着对面的山头说:“有能力的话,我还要把那些山也绿化了,将来开发旅游项目,让乡亲们增收致富。”
甘肃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九池泉村,因九泉相汇而得名,这里也是方正龙的家乡。
改革开放号角吹响的时候,20多岁的方正龙正踌躇满志。他从工地小工做起,搬砖块、拌水泥,凡是建筑工地上能看到的活他都干,凭借着勤劳、诚信,收获了财富。
30年后,他开始将辛苦打拼挣来的3000多万元全部花到家乡的建设上,帮助村民们修房修路。
种下30万株树,希望留下美的财产
尽管冬天九池泉周边的山上光秃秃,但30余万株树干已经形成林木之势。登上一处高地,方正龙指着对面的山说道起来,说起自己种的树,方正龙满眼的兴奋。
“我小的时候,家里人下地干活从来不带水,山上的泉水甘甜润喉,后来随着树木被砍伐,水土严重流失,泉水再也不流了。”方正龙说,“现在国家大力倡导抓好生态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虽然我的力量很小,但用数十年的时间来绿化家乡,为我出生的村子留下一些美的财产还是可以的。”
回忆起以前,九池泉村村小组长朱培礼这样说:“由于过度砍伐树木,以前村子房前屋后的山脊裸露不堪,晴天土雨天泥,遇上下大雨不能出村,村子几乎与外界隔绝。”
为了让家乡再绿起来,1990年,方正龙开始绿化村子四周的荒山,他自己出钱买、托熟人要树苗等,年复一年地植树种草。
有人给方正龙算过一笔账,若将栽种的30万株树种现在卖出,按当下的市场价计算,他就可大赚一笔。方正龙则回答:“这些树是要留给子孙后代的。”
“老方不容易,他种树不是‘面子工程’,新种的树雇人定期浇水、补种,确保种下的树要活,而且每年都会种,从来没有停过。现在村子周边的山头都绿了起来,村里几家人还在老方的帮助下开起了‘农家乐’。现在我们村的人对种树这件事,一致竖起了大拇指。” 朱培礼说。
修好路、盖新房,小村生活变了样
九池泉村距离兰州市区30分钟左右车程,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村里经济作物主要以百合、小麦、马铃薯等为主,农民收入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因为道路不通,很多人认为,九池泉村据高山之巅,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但我相信,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方正龙说。在绿化家乡的同时,他开始为家乡百姓修水泥路、盖搬迁新房。
“以前村里是一条刚刚够架子车通行的土路,从山下到村上,得爬高山,干完活回来走一趟,回家累得饭都不想吃。”一位开着农用三轮车的村民说,“现在,老方用6年时间给我们修了4公里平坦水泥路,一直可以通到山下,开着三轮车省了不少力。”
九池泉村大多数村民的房子都建在覆土遮盖的断代岩石层上,地质结构松动,要是有地震,后果不堪设想。
2011年,七里河区将堡子村九池泉村小组作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组,决定对46户住房条件差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农户进行搬迁安置,建设新农村安置小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当地扶贫部门的政策帮助下,方正龙先后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申请新农村建设资金80.1万元。在九池泉村组以北300米处的九池泉圆顶子平整土地40亩,建设46套20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二层安置楼房及基础配套设施,为每户建起一座二层200平方米小洋楼,并出资配套了室外上下水管网、道路、绿化等。
2013年7月5日,46栋风格独特、样式新颖的新农舍别墅群全部建好,红顶的小别墅在山顶上,显得那么漂亮醒目。
“从土房住进砖瓦房,我等了大半辈子,做梦都没想到能在这辈子住进楼房。”70岁的村民马玉英拿到马上就可以入住的新房钥匙时,激动地说。第一批搬入别墅的村民杨玉霞说:“200多平方米的小别墅,我们只花了12万元,住的条件好多了。”
听到这话,方正龙只是微微一笑。下一步他还打算跟村里一起,带领大家发展产业致富。这条路他几十年来一直在走,没有停歇过。
荐稿人:xscclf 2016-01-18 执行编辑: zjy 2016-01-18 责任编辑:lry 2016-01-19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