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2016年8月22日第5版
靳令经(资料照片)
“一名医生,无论是做临床还是做科研与管理,只要心中时刻装着患者,努力的方向就不会错。”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科研处处长、神经内科副主任靳令经在接受采访时,认真地对记者说。
临床、管理与科研三管齐下,他被学生与同事们称为“全栖”医生。从18岁入党以来,靳令经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
首获肉毒毒素行医资格的中国人
17岁时,靳令经以内蒙古乌海市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上海铁道医学院(2000年调整并入同济大学)。大二那年,刚满18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作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靳令经留在同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刚进神经内科,其实感觉非常不好,接手的首个难治病例的滞留时间比我的院龄都要长。”说起刚工作的日子,靳令经至今记忆犹新。
2003年,靳令经赴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德国神经专科住院医师培训。来到汉诺威后他发现,自己所感兴趣的肉毒毒素治疗在当时的德国也仅有400余人具备行医资格,且尚无中国人申请。“这项治疗能解决我在国内遇到的很多难题,我若不学成回去,那祖国送我出来培养的意义何在?”
想要取得这项行医资格,关键要完成规定的每一种相关病种的病例数。作为一名异国公派医生,短时间内要达到这个目标绝非易事。为此,靳令经用自己身体来练,直到能准确分辨出目标肌肉。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获准参与专病治疗,如愿成为首位获得肉毒毒素治疗行医资格的中国人。
在临床、科研和管理间切换
获得肉毒毒素行医资格回国后,靳令经逐渐开始挑大梁。2008年,靳令经在医院支持下开设了肉毒毒素治疗专科门诊,就诊的患者显著增加,靳令经趁热打铁,带领自己的肉毒毒素应用研究小组在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肉毒毒素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技术,成功实施了我国首例幻肢痛患者的肉毒毒素治疗及首例雷诺现象的肉毒毒素治疗。
2012年,医院领导希望他担任医院科研处处长一职。走上新岗位,临床、科研和管理之间的角色切换成了靳令经的生活常态。“以前习惯带着团队单打独斗,现在要面对整个医院的科研管理,觉得有些无处下手。”
怎么来破这个局?靳令经制定了“一中心、三平台”的学科建设思路:围绕学科内涵发展为中心,打造学科组群联动平台、新兴转化医学平台和人才培养孵化平台,倡导医院建立与完善一系列人才选拔、激励以及科研管理制度,“让大家看到做科研的奔头,更能认识到做科研的意义。”
善于在教学、工作中抠细节
在实施肉毒毒素注射时,常需要用到一种特制的肌电图导引针,患者每次需花费350元购置。为降低单次治疗成本,靳令经设计发明了将普通注射针头用于肌电图导引的衔接器,并制作出系列转接装置用于其它肌电图仪器。目前,这项装置已申报国家专利。
在靳令经学生的眼里,他是一位“很在意细节的老师”。“医生是容错率很低的职业,必须从本科阶段就让学生养成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职业习惯。”靳令经坦言,自己就曾在细节上吃过苦头。在汉诺威学习时,他曾将一名德国肌张力障碍患者的非目标肌束打瘫了,好在肉毒毒素治疗允许补救,在患者的谅解与鼓励下,二次上阵的靳令经顶住巨大压力将这名德国患者治愈。回国后,靳令经并不避讳这次失败,而是将它作为经历与大家分享。
靳令经很享受与学生们的互动。“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我把经验传授给学生,他们的问题也能给我启发与思考。”他以身示范、勤学不辍,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荐稿人:ffy 2016-08-22 执行编辑:zjy 2016-08-22 责任编辑:tmy 2016-08-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