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陈新军
陈新军
前天,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新军在全国渔业相关会议上发布一年一度的“鱿鱼渔情评估报告”,提供北太平洋、秘鲁等渔场鱿鱼的当年数量“预告”,而各大远洋渔业企业将据此在可持续范围内制定科学捕捞计划。
作为我国远洋鱿钓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者,在全球范围内首创这份“鱿鱼预报”的陈新军,近日被评为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
第一线的需求促成预报研究
对海洋物候环境的监测研究,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必争之地。陈新军记得,几年前,远洋渔业企业有几次远赴重洋,渔获却并不理想,好几次向他求助,“陈教授,能不能给个预估,让我们有备而去?”这些来自渔业第一线的需求,促成了预报这一高精尖技术的生成。
怎么会研究鱿鱼?陈新军说,全球海洋中头足类渔业资源的总储量为5000万吨至1亿吨,而目前全球每年的捕捞量约360万吨,其中70%左右是鱿鱼。鱿鱼为一年生鱼类,捕捞量过低是一种浪费,捕捞量过大也可能导致海洋生物食物链的断裂,需要适度适量——从这些因素来考量,预报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姜太公钓鱼”也有大学问
“鱿鱼预报”是门综合学问。鱿鱼为海洋中上层鱼类,适宜生产温度为摄氏14度左右,在海平面下深及100米左右范围游动。所谓“鱿鱼钓”,就是利用鱿鱼的趋光性,将附有发光体的鱼钩放进海里,鱿鱼缠住鱼钩无法脱身。深海钓鱿鱼,用灯光而不用鱼饵,颇有“姜太公钓鱼”的意味。用光来吸引鱿鱼,并非中国首创,但将其不断完善的中国科研团队,却已青出于蓝。从研究鱼,到研究光,陈新军探索不断。目前我国现有远洋渔场中,渔情各有不同。北太平洋的鱿鱼,一般一条0.5—2公斤,个子小,潜得深,往往诱集灯光需设置到海面下180米;秘鲁渔场,鱿鱼个头大、分量重,对灯光和鱼钩的要求又有不同。鱼被“远光灯”诱来了,“近光”怎能留住它们?频率如何设置?亮度何时调节?甚至挂灯船只之间怎样的距离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诱集效率?都是突破的方向。
在海洋界发出更大的中国声音
近年来,“鱿鱼预报”几乎“全中”,不仅成为国内渔业企业的规划必备,连海外的渔业加工业都可能随之产生波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20多年来,陈新军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农业部公海渔业资源探捕专项等项目,围绕大洋性鱿鱼资源的渔业生物学与生态学、资源评估、渔情预报等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学术意义和重大应用价值的成果,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支撑陈新军坚持研究的,是一份责任感。他说,国家大力推进实施海洋战略,作为一个海洋科技工作者,只有不断探索新技术,干得成事情、拿得出数据,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渔业企业,才能在海洋科学领域,发出更大的中国声音。
荐稿人:ffy 2016-11-10 执行编辑:tmy 2016-11-10 责任编辑:zjy 2016-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