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6-11-20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6年11月20日第3版

让飞船返回“最后一环”更舒适
作者:记者 刘锟  阅读次数:6452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四台“上海造”发动机确保景海鹏陈冬安稳着陆

 
     着陆了!回家了!”在无数双眼睛见证下,神舟十一号返回舱上的反推发动机在接近地面时精准点火,保证了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返回舱安全着陆。
  18日下午,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报告厅内,职工们集体收看电视,当看到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安全着陆并出舱的那一瞬,大家欢呼雀跃。此时,更有一群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们就是上海航天着陆反推发动机研制团队,二十多年鲜为人知的付出,只为神舟飞船和航天员安全回家。
  上海航天研制的着陆反推发动机虽然不大,但是作为神舟飞船返回的最后一环,关系到飞船能否顺利着陆,关系到航天员能否安全出舱,它对任务能否圆满成功具有非比寻常的作用。
  上海航天着陆反推发动机研制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返回舱上的反推发动机共4台,安装在航天员椅子下方,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在正常的返回状态下,当返回舱下落到离地面约1米高度时,四个反推发动机必须在20毫秒内点火,其中任意两台发动机之间的点火偏差不超过10毫秒。
  1米,20毫秒,10毫秒,如此精准的数据背后,是上海航天人的艰辛与曲折。
  人命关天,如何让这四台发动机推力精准,密切配合?研制团队丝毫不敢大意,时刻保持着从零开始、如履薄冰的心态。
  反推发动机研制团队负责人表示,针对载人航天高可靠的要求,研制团队专门进行了发动机极限状态的拉偏试验考核。“虽然每批次交付的产品仅有数台,但作为返回舱中的关键产品,仅载人航天工程二期,就进行了上百发的试验验证。”最终,这四个“小帮手”没有让他们失望,它们在预定时间内精确、同步点火,在能量的转换中,高速燃气产生的巨大推力有效地抑制了返回舱的下坠势头,降低它的下落速度,保证了返回舱精准、安稳又轻盈的着陆。
  可以说,作为神舟飞船上最后工作的发动机,对安全性能的要求极高。上海航天研制团队也着重关注了安全问题,尽量减少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
  比如,普通发动机外表面通常采用喷漆的方式进行防锈处理,但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壳体温度的升高会使漆层挥发出有害气体,危害航天员的身体健康。为此,研制团队通过多次攻关、多方案比较,最终采用了达克罗涂覆层,在保证可靠的防锈功能的同时,能最大程度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从1993年开展论证工作到而今神舟十一号顺利返回,上海航天反推发动机研制队伍走过20余年,也经历了老中青三代的更替。
  20余年前开展反推发动机研制的陈祖培、汪闻天,如今已白发苍苍。回首过往,当年那些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对设计图进行修改复查的日子,成了老人们回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如果最后的一环出了问题,那么前面所有的付出都会打水漂,这是一个环环相扣、不可逆的过程,我们再谨慎也不过分。”陈祖培这样评价自己当年的工作。
 
 
荐稿人:lry   2016-11-20    执行编辑:lry   2016-11-20    责任编辑:zjy  2016-11-20
0
 

上一篇深切悼念---她飞高飞远了,乘着逐梦空天的翅膀
下一篇我为国家造火箭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