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8-07-26 【编辑录入:fengf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8年7月26日第6版 |
王振义:一朵恬淡白牡丹 |
原标题: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做一朵恬淡白牡丹 |
作者:* 解放日报记者 黄杨子
阅读次数:8684
|
耄耋之年的王振义和年轻医生一起讨论、学习
一盒10粒装的白血病“救命药”仅售290元且纳入医保,患者生存率超过九成。这听起来仿佛天方夜谭的故事,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上海。
故事的主人公今年已94岁高龄,可他“闲不住”,每周大多数日子,依旧风雨无阻地来到工作了一辈子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年轻的医生、医学生们讨论血液病领域的疑难杂症,把全球领先的最新知识与团队分享。这位在许多患者心中宛如“再生父母”的医生,是我国著名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上世纪80年代末,他带领团队历经8年奋斗,找到全反式维甲酸这一药物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申请专利,而是将之公开,让更多的患者能尽快地以低廉的价格受益。如今,全球千万患者因此“重生”。
运气建立在打持久战基础上 躺在瑞金医院血液科病房的谢老伯,如今眼里又有了光彩。前些日子,被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他就像拿到一纸“死刑判决”。辗转来到瑞金医院,医生的话却让他发了愣,“不用抗生素,不用化疗,只需吃药吊盐水就能治好白血病。”3周过去了,谢老伯难以相信:血小板、白细胞指标逐渐稳定,骨髓穿刺结果也趋于正常。“6个疗程全部结束后,你就能痊愈出院了。”
血液科主任李军民介绍,患者口中的“吃药吊盐水”,便是赫赫有名的“上海方案”——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王振义的带领下,陈竺、陈赛娟等不但阐明了全反式维甲酸的治疗机制,还证实并阐述了三氧化二砷对该疾病的良好疗效和作用机制。”吃维甲酸、吊砷剂,根据患者属于低、中、高危组再适当辅以化疗等治疗,“上海方案”让这种发病急、死亡率高的凶险疾病缓解率达到95%,五年生存率上升至92%。
“我总是说,我的成功确实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但这是建立在打持久战的基础上的。”王振义回忆,改革开放初期,血液研究条件艰苦,连实验仪器也没有。从海外传来的零星进展信息引起了王振义的注意:硫杂脯氨酸可将头颈部肿瘤的癌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他在想:以此来治疗白血病行不行?
很快,三年过去了。1982年,团队接受了失败的事实,可没人气馁。很快,又一则新研究消息振奋人心:在13顺维甲酸的诱导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癌细胞会向正常细胞逆转。而当时,国内没有药厂能合成13顺维甲酸,“唯一一种维甲酸,是上海第六制药厂生产的全反式维甲酸。”王振义向记者展示了两种药物分子式的细微差别,“我们决定,就用它来试验。”
走向世界的“神药”只为造福患者 1985年,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她高烧不退、出血不断,王振义的夫人谢竞雄正是她的主治医师。这对学术伉俪为孩子“活不过七天”的诊断忧心忡忡,“能不能试一试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王振义大胆地提出想法。
“胡闹”“疯了”的反对声此起彼伏。李军民说,维甲酸在过去是用于皮肤病治疗的外涂药物,“当时已经61岁的王老师拼了命地说服师母和患儿家长,原本已经打算放弃治疗的家属同意试一试。”
奇迹真的发生了:在使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一周后,小女孩的体温下降,身体各项指标趋于正常,王振义从死神手中夺回了患儿的生命!紧接着,团队在全市范围内试点治疗了24个病例,最终治愈率高达90%以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由此成为首个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1988年,全球血液学顶尖刊物《Blood》(血液)刊发《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论文发去后,被编辑压了一年。外国专家不相信中国医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美国、法国等先后派人前来学习合作,他们亲眼见证了原本三四天内就会出血死亡的患者转危为安。”说到此,王振义的脸上有了自豪的笑容,“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技术保密,也没打算靠它赚钱,唯一的念头就是能尽快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介绍,药物八成至九成的成本来自专利费用,正因没有申请专利,全反式维甲酸在全球范围内都进入了快速转化通道。最初十余年,作为院内制剂,这个救命“神药”仅售13粒30元,如今也仅为10粒290元,且纳入医保范围。“同样规格,在美国售价为180美金;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全疗程费用在我国约为3万至9万元不等,在欧洲则为8.5万欧元。”
据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我国每年新增病例超过三千人。李军民说,日本专家曾算过一笔账,这一粒小小的药,每年为社会可省下高达10亿美元的成本,“它让许多患者的化疗、骨髓移植等等痛苦成为了过去式,因此除了挽救患者生命,更为社会大大减轻了经济、人力负担。”
毕业誓言成为一生座右铭 王振义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至今,已是整整70年。当年,他念出的毕业生宣誓词,也从此成为他治学、为医路上的座右铭,“余于正当诊金之外,绝不接受不义之财。”
1996年,他荣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00万元奖金中40万元捐给医院,40万元捐给学校,10万元捐给血研所;2011年,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0万元奖金中450万元捐给医院,其余分别赠予参加全反式维甲酸研究的团队成员。“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都需要钱,因此我不鼓励这个时代的科研人员放弃专利。但医生不能想着发财,救死扶伤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王振义说,自己做人的准则就是“不贪”,“这些信仰应该牢牢生根于心中,不能只是一句宣誓时的口号。”
名与利在这位睿智老者看来,都非人生追求的方向。1995年,他将血研所所长之位让与弟子陈竺,“那会儿全反式维甲酸的成果已经成熟了,我没有更多的新进展,况且我这辈子没出国留学过,不如他们这代能及时接触新知识的年轻人。”王振义说得恳切,“年轻人需要更大的舞台。”
对晚辈们宽厚也严格的“王爷爷”如今又找到了努力的新方向。每周一次的“开卷考试”,由血液科的年轻医生、医学生出题,他来作答。今天,他还前往瑞金医院北院再次会诊一例特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肿瘤疑难症患者,“这是对他的第三次会诊了,我拿到了8月才会正式刊发的最先进文献材料,对患者的治疗或许会有帮助,也能给大家一点惊喜。”谈及最爱的学术,王振义笑起来宛如稚子,“我还在坚持学习,坚持问‘为什么’,这样年轻人才不会‘嫌弃’我嘛。”
兴趣、恒心和一颗团结的心,是王振义想送给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关键词锦囊,“坚持不懈的钻研才是机会与运气到来的前提。当你做好了准备,机会总会到来,或早或晚。”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2018年7月26日第6版)
荐稿人:ffy 2018-07-26 执行编辑:zjy 2018-07-26 责任编辑:lyh 2018-07-30 同济大学关心下一代网站首页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