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登录日期:2012-03-22 【编辑录入:zhujuy】 文章出处:2012.3.22 文汇报第一版

“我的舞台大得多了”
作者:姜澎  阅读次数:7129

   为不放弃专业,丁秀臣研究生毕业时犹豫着去了一家民企。跟工人们“三班

倒”,收获颇丰,包括发现一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课题---我的舞台大得

多了

  每个周末,丁秀臣从苏州回到上海松江家中时,都已是晚上8点过后了。总

是很累,不过他的心情似乎越来越轻快。


  3年前,丁秀臣研究生毕业时,为了不放弃专业,犹豫着去了一家民营企

业;更没想到,进了企业就给一把推到生产流水线上,三班倒。他坚持了下来,

还坚持出了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这段路,再比比别人,

他感慨:“以前总觉得在大企业搞研发才体面,才有奔头,其实未必。我有不少

同学去了知名跨国企业,他们能接触、结识领域内的权威专家,能出国培训深

造,这方面的机会我确实很少;但他们身处一个完善的机构,大多数时候只能做

某一个技术点的研发,而且可能好多年都这样;而我的舞台大得多了,挑战多、

自主发挥的机会多,工作就有意思得多。”又说:“如果像我这样的蓝领多了,中

国的制造企业一定能先进起来。”

  想专业对口就得去企业


  丁秀臣毕业于东华大学“拳头专业”之一的材料系,读研究生时在“纤维材料

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他的研究方向很冷门:绝缘纸。这是高新技术,但属于

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在全世界,研发和生产绝缘纸的企业屈指可数。所以找工

作很麻烦,丁秀臣毕业时,若想专业对口,只有两个去处:一是杜邦公司中国分

部;一是上海圣欧防护材料公司,一家当时成立没几年、位于上海郊区、连老板

加工人一共350人的民营企业。


  丁秀臣遇到的难题,其实东华大学的很多毕业生都要面对。由于产业结构调

整,上海原有的诸多纺织、材料企业已转移去了长三角地区,甚至中西部。这所

大学的两个“拳头专业”恰恰是纺织、材料,毕业生如果不愿离开上海,就得改

行。有些人因此去了纺织、材料类的贸易公司,从报关员做起。


  丁秀臣头疼:要是不在乎放弃所学专业,选择机会很多,甚至可以考公务

员;要想专业对口,就没啥选择了。他最后认定一条:必须专业对口。“我考研

究生就是冲着绝缘纸。这玩意儿,往小里说,可以用在冰箱、空调、汽车发动机

上,往大里说,那是造大飞机的原材料。在发达国家,这项研究已经搞了半个世

纪,而且对中国一直封锁技术。在我读研期间,国内刚刚突破了这一技术壁垒。

我喜欢自己的专业,要是改了行,有违我3年前考研的初衷。”

       那年,恰逢杜邦压缩招聘计划,丁秀臣去了“圣欧”。

  多看看工人关心什么吧


  “圣欧”当时的工厂在青浦。本以为自己会在实验室里搞产品研发,可上班第

一天,丁秀臣发现,公司给他的名头是“实验员”,其实是必须天天在流水线上和

工人一起干活的“巡检实验员”只要流水线在动,他就得随时抽查产品质量;工人

们每天三班倒,他也跟着三班倒。更棘手的是,他干的还是个得罪人的活儿:给

产品“挑刺”,他“挑”到了“刺”,某个工人直接就减了收入。


  为了和大家搞好关系,为了顺利做好工作,丁秀臣试着跟工人们交流。他首

先想到的,是应该和工人们谈谈质量的重要性。结果,不管是讲产品质量关系到

全厂每个人的前途,还是谈发展材料产业的重大意义,都没人搭理他。再谈技术

革新,更没人接话。他向做了一辈子工人的父母求教,父母告诉他:“别以为你

读过研究生就有什么了不起,就可以教育别人该怎么做了。还是多看看工人关心

什么吧!”


  丁秀臣琢磨着改变方式。他不再和工人谈理想、谈前景,检测出了产品质量

问题,也不再简单地记录下来然后通报给生产主管,而和工人一起凑在生产线旁

讨论,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质量的不稳定。


  泡在车间里,他有不少新发现。他说,在学校做实验时,为了得到结果,根

本不会计较要消耗多少绝缘纸;而在流水线上,却要“张张计较”:一张纸正着放

或者反着放,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物理性能,进而生产出完全不同的绝缘纸,若放

错,这张纸就作废了;怎么保证放对,还有每张纸该处理多长时间、往流水线上

推送的频率怎样,工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都摸索出了技巧,可以精确到秒。丁秀臣

跟着工人们学,而后将这些出自生产一线的技能和知识总结成文,“他们真懂得

比我多,只不过不会提炼成理论。”


  丁秀臣把绝缘纸生产过程中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带回学校,和导师合作研究,

结果,有关耐高温绝缘纸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的课题成果,获得了2010年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当他们的解决方案运用于企业生产,产品质量越来越稳定,

工人们的收入随之稳定。

  研究生的优势逐渐显现

 

  丁秀臣跟工人们渐渐熟悉。一次,有位工人随口跟他说:“我们太浪费了,

那些冲机器的水完全可以过滤一下再用来冲第二次。”丁秀臣一听,有道理!他

请这位工人写合理化建议,对方连连摇头:“随便说说,算了算了。”丁秀臣就帮

他写了交上去。公司领导大为高兴,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还贴公告表扬,给那

位工人发了奖金。这下,丁秀臣成了许多工人的倾诉对象。


  “我发现,这儿有太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工人们非常实际,不关心理

论,只关心怎么把东西做好,因为和收入挂钩。”丁秀臣觉得,这是技术改进和

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新技术顺利产业化所需要的动力。


  和工人们熟悉了,丁秀臣对生产的了解一点点加深,“从原材料质量控制到

加工工序把关,再到技术研发,我都一清二楚了。”而专业理论和知识经过在流

水线上的“加工”,更好使了,丁秀臣身为研究生的优势逐渐显现。在他和大家协

同努力下,公司产品不仅质量稳定可靠,而且不断出新,现在产品有50%销往

国际市场,企业规模也已逐渐扩大到近千人。去年“圣欧”在苏州建新厂,成立了

苏州圣欧绝缘材料公司,丁秀臣被聘为生产部经理,还获得了股权激励。

 

荐稿人:zjy  2012.3.22    执行编辑:zjy  2012.3.22      责任编辑:tmy  2012.3.24

0
 

上一篇误打误撞当上“阅读顾问”
下一篇污水厂来了女研究生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