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
登录日期:2017-01-13 【编辑录入:lrylry】 文章出处:《解放日报》2017年1月13日第2版 |
“十年不鸣”需要足够雅量 |
作者:江曾培
阅读次数:5502
|
李克强总理在近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要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成语已传诵千年,那些平时不显山露水却有真抱负真才华之人,往往在关键时刻拿出惊人业绩,被赋予“一鸣惊人”的美名。不过,过去人们的关注重心,更容易放在“一鸣惊人”上,好像只有最后“惊人”了,之前的“不鸣”才算有意义。对“不鸣则已”的内涵,思考得却还不多。 科技高峰不是一步两步就能攀登上的,需要持久不断的努力。历史上那些最后“一鸣惊人”的杰出人才,此前往往是“板凳要坐十年冷”,默默地经受了长时间的挫折与磨难。从司马迁到曹雪芹,从张衡到李时珍,莫不如此。在这次大会上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两位得主赵忠贤与屠呦呦,也都是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不追名逐利,甚至屡败屡战,却乐此不疲。他俩是甘心坐了“十年不鸣”的“冷板凳”,最后才能坐上“一鸣惊人”的“金板凳”,成就了各自在高温超导与青蒿素方面的辉煌成就。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为了达到“光辉的顶点”“争取一鸣惊人”,就一定要甘于寂寞,耐得寂寞,不畏劳苦,孜孜以求。历史早就证明:“自古圣贤皆寂寞”。这要求科技工作者“风物长宜放眼量”,不为名所困,不被利所惑,乐于在”坐冷板凳”中努力“长羽翼”,在条件具备时“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从政府与社会各方面来说,对“十年不鸣”,也应当有足够的雅量。为了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这除了要提供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外,特别要重视营造宽容失败、允许失败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特别是那些“争取一鸣惊人”的创新,是要在前人没有走过的地方踏出一条新的路,必然会遇到困难、遇到风险,有成功的机遇,也有失败的可能。对此,管理者切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我们必须打破以一时成败论英雄的惯性思维,不断给创新者以鼓励,使他们在“坐冷板凳”的探索过程中并不感到“冷”,永保宁静致远的心态,以坚定的意志与百折不挠的精神继续前行,胜而后已。 “不鸣”当然是为了“鸣”,不然便是平庸。但很多时候,对待“不鸣者”不必非设一个一“鸣”的目标——对科研人员和一切从事创新的人员来说,宽松的环境不应该跟现实目标过度挂钩,倒不妨多一点纯粹的宽容和“放手”。李克强总理强调“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重点是要求科研人员,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科研人员心无旁骛,能够“潜心研究”;而社会各界为他们创造的环境,也应当是一个不给包袱、不加负担的宽松环境,甚至不应过度强调“不鸣”之后的“收获”——只有让科研人员真正“轻装上阵”,才可能迸出更多的灵感闪光,也才可能出现更多的“意外之喜”。 毋庸讳言,今天的社会,浮躁之风甚炽,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不少专业人员耐不住寂寞,热衷于抛头露面,在研究和创作活动中不下苦功,使诸多产品“量胜于质”。而对待创新人员的社会各方,似乎也常常操之过急,恨不得今天的投入明天就有“阶段性成果”,后天就能收获“高回报”,致使创新人员被逼得透不过气,只能寻求捷径草草对之。如此一来,“十年磨一剑”的精品不多,“一年出十剑”的劣品甚众,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个时候,“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之说,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荐稿人:lry 2017-10-13 执行编辑:lry 2017-01-13 责任编辑:lxl 2017-01-16 |
0 |
相关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暂无相关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