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的《滕王阁序》气势磅礴,内容朴实,意境高远,乃是传世名篇。文中有“酌贪泉而觉爽”句,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活页文选》有注释:“贪泉:泉名,传说在广州城外石门,人饮此泉则贪得无厌,但东晋廉吏吴隐之饮此水后,操守愈严。觉爽,指虽在污浊环境中,仍能保持自己的高洁。”
那么,一掬之水,何以言贪?原来,过去这里曾是珠江的主航道,南下广州的必经之地。汉代以后广州的对外贸易开始发展,到了晋代日趋繁荣。这地方自然为官吏们觊觎,所谓“广州市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显然,只要能在这里捞上一把,是足可以发大财的,也确实有许许多多官吏从这里发了大财。有趣的是,据说那些贪官原来都是洁身自好的清廉好官,只不过上任时途经石门,喝了贪泉之水,才开始变得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这真是清水无过,贪官有理,滑天下之大稽了。
也有面对贪泉“终当不易心”,反而“酌贪泉而觉爽”的。晋安帝隆安中年(公元399年),“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任命的广州刺史吴隐之就是这样的清官。他不因有贪泉之名的“挡箭牌”作掩护而放纵自己、改变操守。到任之后,还特地到贪泉实地考察一番,并当众舀泉水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喝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说到做到,身体力行。史书载其在任职期间“清操愈厉,常食不过蔬菜及干鱼而已”,生活十分俭朴。曾有下属讨好拍马,替他代买食物时“进鱼每剔去骨存肉”,吴察觉后,立即“罢而罚焉”。《晋书·良吏传》把他列入其中,说他“有清操”,“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卸任“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可见其一生保持了清正廉洁。
我多次到广州,都不曾去过石门,据去过那里的朋友说,在贪泉之侧的小山头上有吴隐之庙,庙虽普通却颇有名气。而由于因河道长期淤塞,此处再也不是入穗通衢,清代时“石门夕眺”还是羊城八景之一,后来就没有了名声,“贪泉”也不见了踪影,现在连许多当地人都不知道了。
写至此,笔者对于“贪泉”,便生发了些许的联想。
原本的一潭清泉,何以会有“贪泉”之名?可能是一些贪官污吏以此来掩饰和放纵自己的一个藉口罢了,也或许是好事文人的杜撰或是当地百姓借此对贪官的讥讽罢了。所谓“贪泉”,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吴隐之“酌贪泉而觉爽”,说明“贪泉”是不存在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那样无形的“贪泉”却是存在的。从已披露的不少经济犯罪案件来看,一些为官者因反腐防腐的意志薄弱,经不起金银、利欲和美色诱惑,饮下欲望之“贪泉”之后,干下了不少权钱交易、徇私枉法、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罪恶勾当。可见,在一些现代贪官心里,不但“贪泉”并未消失,而且汲取手法更佳诡谲、隐蔽。
反腐倡廉既要靠制度和法律去监督和约束,也决不能忽略为官者本身的自律。形形色色的“贪泉”诱惑之前,“非我之财,虽一毫一厘也不取”,就是一种自律。有人曾以十斤金子向东汉名臣杨震行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讽刺地回答:“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结果行贿者灰溜溜地离去。这种自律,就是慎独,是操守,是衡量一个为官者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
旧时代里,腐败官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贪婪与丑恶,已不足为奇,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吴隐之作为当时社会清官良吏的代表,单就其“出污泥而不染”这一操守品行,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尚品行,确实也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的。
荐稿人:ffy 2017-06-25 执行编辑:lxl 2017-06-27 责任编辑:xwf 2017-06-27 |